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对我国13个省(区、市)自然条件下昆虫染螨情况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染螨昆虫有13目、50科。并报道了部分昆虫染螨率、染螨部位及其主要螨类类群(蜱螨亚纲3目、16科),还讨论了寄生螨对寄主及其体位的选择偏好性等现象。  相似文献   
52.
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内在联系,采用平板法培养蝉拟青霉,分析了其胞外蛋白酶的产生水平,再用其分生孢子对蚜虫进行毒力测定,分析了产酶水平与毒力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间产酶水平差异较大,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为57.89%~83.16%;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蚜虫的致病力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活力是构成其毒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贵州省水稻种植中植保农事现状,科学指导农户正确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虫害,于2010年在贵州省6县开展了水稻种植植保农事调查。调查以户为单位,调查内容包括水稻品种、播种移栽及收割时间、施肥情况、施药时期、施药方式、防治对象、药剂种类、施药次数等,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为64.33%。结果显示:贵州省水稻种植品种多样化;不同地区农业耕作发展水平不一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在田间防治时,农户不能准确掌握防治时期,防治目标不明确,在水稻生育时期,施药次数为4~6次,国家禁用农药仍有施用。贵州省水稻种植过程中主要存在从事植保农事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农户盲目、滥用农药现象突出;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54.
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了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各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的室内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种群具有抗药性差异。螟黄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场种群,与之比较,其他4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1.93~6.72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5.35~39.08倍,对辛硫磷的LC50为其3.49~29.76倍;松毛虫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南种群,与之比较,其他各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9.52~70.66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73.12~288.16倍,对辛硫磷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11.84~50.38倍。  相似文献   
55.
为得到杀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1836)高致死率的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Z.Q.Liang)SamsonHywel-Jones菌株,明确其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存活率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用17株环链棒束孢菌株芽孢子和分生孢子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进行了致死率测定,并研究了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号菌株芽孢子的LT50为1.472 d,17号菌株的分生孢子的LT50为3.248 d,时间明显短于其他菌株,致死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该2个菌株处理尼氏真绥螨,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8个/mL时,存活率分别为80.75%和70.75%。因此,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7个/mL及以下时,环链棒束孢和尼氏真绥螨可以同时施用。  相似文献   
56.
为明确贵州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全年世代尤其主害代发生危害规律,采用灯光诱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近4年来贵州省4个不同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并进行了区域性对比,结果如下:三都稻区和惠水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多在4月中下旬,锦屏稻区和道真稻区的灯下始见日稍晚,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稻区灯下主峰日与始见日和始盛日均呈显著正相关;4稻区年度诱虫量差异较大,三都稻区的灯下虫量最多,而锦屏稻区最少,各稻区灯下种群中,白背飞虱的雌雄性比均大于1;在第3代灯下虫量上,三都与道真存在显著差异,在第6代虫量上三都与惠水、锦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代虫量间不同稻区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7.
不同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红螯蜂雌蜂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水稻挥发物在稻虱红螯蜂雌蜂寻找寄主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稻虱红螯蜂雌蜂对不同水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和行为反应。不同生育期水稻挥发物中,稻虱红螯蜂雌蜂对幼苗期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强烈,显著高于分蘖期及抽穗期。行为测定显示中优5617和湘优109幼苗期稻株挥发物对稻虱红螯蜂雌蜂具有显著引诱作用。稻虱红螯蜂雌蜂对虫害植株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强烈,与健康植株和机械损伤植株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稻虱红螯蜂雌蜂明显趋向于湘优109、黔香优302和宜香481三个品种的虫害处理植株。结果表明,幼苗和虫害稻株挥发物在稻虱红螯蜂雌蜂寻找寄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白背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研究采用L16(45)正交设计优化试验,构建了白背飞虱ISSR最优反应体系,并对引物退火温度和反应循环次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ISSR PCR最优反应体系为2 μL 10×PCR Buffer(10 mmol/L Tris HCl;50 mmol/L KCl),1.5 mmol/L Mg2+,0.25 mmol/L dNTPs,0.9 μmol/L引物,1U TaqPolymerase和50 ng 模板DNA,ddH2O补充至20 μL。本研究采用的10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在51.0~54.0 ℃间,以引物相应最优退火温度和40次反应循环可获得较好的白背飞虱ISSR-PCR结果。  相似文献   
59.
植食性螨类与其寄主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受多种因子的影响,本文重点从化学生态及螨类行为生物学反应的角度出发,综述了影响植食性螨类与寄主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植物化学、物理结构在植物-害螨相互关系中的作用、螨类对寄主的适应性以及环境非生物因素等对二者相互关系影响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0.
生殖行为是个体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白背飞虱的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雌虫羽化昼夜节律高峰期在12∶00~14∶00,雄虫羽化高峰期比雌虫早,在10∶00~12∶00,交配昼夜节律高峰期在凌晨0∶00~2∶00和中午12∶00~14∶00,产卵昼夜节律高峰在12∶00~16∶00,雌雄成虫均可交配2次以上,雌虫多次交配后产卵量显著多于单次交配的雌虫,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卵,但产卵量显著少于交配过的雌虫且所产卵不能孵化,表明白背飞虱不具有孤雌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