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54篇
综合类   2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2010年1—12月对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灌草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及局地气象因子进行连续的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缙云山典型灌草植被区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表层土壤水分要显著低于下层土壤。在降水较少的月份,土壤水分与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气温、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风速的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率与环境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与气温因子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472(P<0.01);而与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的响应程度依次减弱,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71、0.162、0.131、0.116(P>0.05)。  相似文献   
92.
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上游云南紫色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人为诱导修复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有自然恢复条件的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经过4年人为参与的不同措施修复,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生态系统类型增加,较稳定和趋于正向进展演替的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面积扩大,人为重点修复生态系统类型的立体垂直结构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良,土壤侵蚀减弱,森林覆被率提高,修复效果明显.干扰荒草地、人工林、自然恢复和坡改梯措施的土壤流失量3年内分别减少46.9%-50.1%,49.6%-59.3%,29.5%-66.4%和65.1%-76.1%.  相似文献   
93.
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澄江尖山河流域云南松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定位测定,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云南松次生林土壤呼吸波动范围为0.77~4.22μmol·m-2·s-1,湿季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干季(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且与土壤水分相关性最紧密,它能够解释云南松林土壤呼吸的57.9%~69.4%;双因素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的交互作用,两者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74.5%~81.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壤化学指标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及pH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土壤全P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C/N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的减少成为云南松林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控因子,其次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云南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少,活性低,水电建设过程中,施工干扰加剧了该地区土壤的退化,后期植被恢复极为困难。通过对比分析施工干扰后的弃渣场、料场及场内道路与未受施工干扰的林地、灌丛地和草地表土层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施工干扰后,表土层(0—60cm)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下降,弃渣场、料场及场内道路区域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有效养分含量均低于未受干扰的地类同一土层深度的含量,施工干扰后,料场的土壤养分受影响最大,施工干扰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表土层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施工干扰后的弃渣场、场内道路和料场,同一土层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低于未受施工干扰的林地、灌丛地和耕地,0—60cm土层范围,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最多的均是未干扰的林地,其次为灌丛地,且在0—20cm土层数量最多,林地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15.392×10~4个/g,23.433×10~2个/g和2.387×10~2个/g,灌丛地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13.240×10~4个/g,20.917×10~2个/g和1.387×10~2个/g,施工干扰使土壤提供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功能下降,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