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7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6篇
  16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探究液氮速冻对淡水鱼的复活状态影响,以液氮为冷冻剂,对鲫鱼进行速冻,观察冻结后鲫鱼的复活状态。通过观察液氮冻结不同时间后鲫鱼的复活状态,发现当鲫鱼被液氮冻结40 s后能够复活;当液氮冻结鲫鱼10 s后,将其放入冰箱冻藏1,2 h和液氮速冻20 s后放冰箱冻结1 h的鲫鱼也能复活;而液氮速冻30 s后放入冰箱冻藏的鲫鱼都不能复活。因此,经液氮快速冻结后的鲫鱼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活跃状态,但是冻结后的鲫鱼再冻藏后不能复活。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底泥胶散复合体氮磷的分布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底泥胶散复合体氮磷的建议,填补了胶散复合体在水污染研究中的空白,为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和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3.
构建和谐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是目前图书馆流行服务的理念,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的领导者又如何培养、践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图书馆的“两会”将会有助于构建和谐、激情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84.
移栽水稻高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匮乏威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为了应对水资源紧缺和增加粮食产量,农业科学家开发了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和生产体系。本文综述了当前移栽水稻生产上主要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从水稻生长、激素、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等方面阐述了其生理生化机制,提出水稻高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5.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稻与籼稻总体上产量水平相当,但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少,安全齐穗性有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稳产性和生态安全性。高产粳稻主要是通过增加移栽–抽穗期干重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总颖花量和产量。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生育前中期不同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对总颖花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大穗型(每穗粒数102.3~112.0)和小穗型粳稻(每穗粒数52.0~99.7)干物质优势积累期分别为移栽–穗分化期和穗分化期–抽穗期,与总颖花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09和0.82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穗型粳稻品种移栽–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受穗分化期分蘖数显著影响,而小穗型粳稻品种穗分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由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共同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粳稻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区适宜的双季晚稻品种类型,高产粳稻群体颖花量为33.8×10~3~41.0×10~3 m–2<...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治理措施,采用马铃薯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了具有耐Cd2+和Cu2+菌株,对该目标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生长特性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该菌株对Cd2+和Cu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初步确定所获得的目标菌株属于酵母菌类,最适生长pH为8.5,最适生长温度为28℃。该目标菌株对Cd2+的最高耐受浓度为16mmol·L-1,对Cu2+的最高耐受浓度为4mmol·L-1。该目标菌株对Cd2+和Cu2+的最大吸附率和最佳吸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究植物在降低沟渠侵蚀及减少C,N,P流失方面的影响,为流域沟渠侵蚀防控及污染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中国南亚热带集约化蔗区那辣流域沟渠为研究对象,在沟渠中植入不同植被盖度:全部裸露,植被覆盖度为0(BG);部分覆盖,植被覆盖度1%~40%(SC);大部分覆盖,植被覆盖41%~80%(MC);全覆盖,植被覆盖81%~100%(CC)的草本植物香根草。对4—10月的植草沟渠在降雨后定期实地调查和监测,量化不同植被盖度下沟渠的侵蚀与养分流失特征。[结果] ①4—10月,不同植被盖度沟渠宽度、侵蚀量和C,N,P流失量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大小均表现为:BG>SC>MC>CC。②相比于BG,SC,MC和CC沟渠侵蚀量分别降低了37.01%,71.60%和75.04%;C流失量分别降低了35.56%,70.91%和75.23%,N流失量分别降低了35.89%,71.01%和74.39%;P流失量分别降低了34.22%,70.59%和77.01%。③相关性分析表明,沟渠侵蚀量与覆盖度和植物根系密度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分别解释了沟渠侵蚀变化的91.94%和89.23%。[结论] 流域内植草,随着沟渠植被盖度的增加,沟蚀量和养分流失量逐渐降低,且植被盖度在处理MC和CC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在改善其他水源区沟渠的侵蚀及降低污染物方面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8.
旨在探明水稻秸秆生物炭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江汉平原稻茬麦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选择江汉平原典型潮土稻麦轮作区,以基施化肥但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设置小麦播种前基施、返青拔节期追施以及两个时期同施不同剂量的生物炭等处理,采用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植株茎叶和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并比较了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促进了小麦籽粒和植株茎叶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增加了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吸收总积累量,且以基施及追施13500 kg/hm2生物炭处理最高,较对照处理籽粒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20.3%、17.8%和12.4%,茎叶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11.9%、34.5%和13.9%,氮、磷、钾总积累量显著增加18.2%、24.0%、13.7%(P<0.05);施用生物炭后土壤pH升高、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小麦株高增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大。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对于改善土壤和提高小麦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9.
选择广东茂名高州为调研地,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当地养猪户生猪养殖污染控制的意愿和认识,探讨养猪户是否采纳生猪养殖污染控制技术以及采纳程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养猪业污染控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为掌握广西地区导致猪群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的流行态势,为养殖场猪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2017年1月—2021年6月广西14个地市489个猪场1 206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等病原检测,并分析其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年份、季节、地区、年龄段猪群之间的差异以及病原混合感染情况。结果显示,2017—2021年,PEDV、PDCoV、PoRV、TGEV样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9.67%、7.63%、4.56%和0.33%,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3.37%、8.18%、8.18%和0.61%;病毒性腹泻病原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特征,多表现为冬、春季流行加重;PEDV、PDCoV普遍流行,PoRV局部流行,TGEV散发流行;4种病原对不同年龄段腹泻猪群的感染率存在差异,其中对哺乳仔猪危害最为严重;猪群以单一感染为主,主要为PEDV单一感染,阳性检出率为47.93%,混合感染均为二重感染且感染率较低。结果表明,导致广西地区猪群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主要为PEDV、PDCoV和PoRV,其中PEDV为最主要病原,其他病原也呈流行加重趋势,需进一步加强病原监测和疫病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