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7篇
  16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摘 要: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及其空间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传统耕作甘蔗地优先流运动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呈指状形式,且平均湿润锋下渗深度为 43.19 cm,显著大于粉垄耕作(P<0.05),而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以横向运动形式为主,表现为团块状湿润锋形式;②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时间显著滞后于传统耕作(P<0.05),是其 1.67 倍;③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比(70.72%)和长度指数(527.12%)均显著小于传统耕作甘蔗地(P<0.05),且在土壤空间中对应的染色形态变异系数(1.19)是传统耕作的 1.38 倍,优先流发育程度显著低于传统耕作甘蔗地。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土壤优先流现象,改善了田间土层中的水肥状况。  相似文献   
92.
为了更好地评价云南藏区县域尺度农业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以云南香格里拉县为研究区,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中净能值产出率为342.66,能值投入率为0.01,能值密度为3.49×1011 sej/m2;人均能值用量为2.32×1016 sej/人,人均能值产出为8.42×1016 sej/人;环境贡献率、可更新资源投入比、不可更新资源投入比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比分别为98.97,97.34,1.63,1.03;环境承载力为0.027;基于能值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2 691.11。这说明香格里拉县农业经济较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加大绿色高能质项目投入,尽快调整能值投入结构,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研究基地的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面积为20 m×10 m的试验处理,通过定位监测试验区域的降雨量以及5、20和40 cm 3个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土壤热容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降水是影响本地区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T)处理的土壤蓄水上限值更高从而提高了土壤热容量,但水分不易储存;免耕(NT)处理的保水性优于耕作处理,土壤热容量更稳定。T处理中的5、20和40 cm土层的土壤热容量均高于NT处理。5 cm土层中,较高水分时段土壤热容量表现为NTT,较低和中等水分时段为TNT,40 cm土层的变化则与5 cm相反;而在20 cm土层,3种不同水分条件的土壤热容量均为TNT。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热容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达到峰值前,NT处理响应滞后于T处理;达到峰值后,T处理响应滞后于NT处理,滞后幅度为1 d左右。【结论】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但不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热容量。  相似文献   
94.
对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菌种厂金福菇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集回病害样品,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通过传统形态学分类,对金福菇真菌病害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共鉴定了5株病原真菌,分别是曲霉3个菌株、木霉和青霉各1个菌株,曲霉菌出现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95.
为确定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石漠化地区植物及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石漠化地区经济树种桑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石漠化地区季节性干旱,研究水分供应发生变化时,AM真菌对桑树幼苗和土壤中养分调控作用。为模拟石漠化地区季节性干旱,试验设置正常供水和自然干旱2个时期,每个时期均设未接种对照(-M)、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m)和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i)3个处理。桑树收获后,测定植物、土壤中的C、N、P、K含量。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自然干旱2个时期,接菌处理对桑树幼苗的促生效果显著,干旱胁迫发生之后,Ri菌种与桑树的亲和性、促生效果均强于Fm菌种。接菌处理对桑树幼苗N、P营养改善作用尤为明显,无论水分供应条件如何,接菌处理都显著增加桑苗各部分N、P含量。对比土壤养分含量发现,接菌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效P含量,降低了土壤中C含量,正常供水条件下,接种Fm、Ri分别使得土壤C含量下降了7.00%和8.55%。对比土壤养分计量比发现,正常供水条件下,接菌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干旱胁迫条件下,接菌处理显著增加氮磷比(N/P)。综上所述,石漠地区发生季节性干旱时,AM真菌可以影响桑树对C、N、P养分吸收和分配,依据水分供应的变化和对养分资源需求的不同,调控土壤、植物体中C、N、P配比。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间作栽培模式缓解生姜连作障碍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以生姜单作为对照,研究生姜间作玉米栽培模式对连作生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群以及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下生姜根际土壤水解性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生姜单作,土壤p H高于生姜单作;间作栽培模式影响生姜根际土壤AM真菌的种群结构;在间作栽培模式的生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2种类型的AM真菌孢子,而对照生姜的根际土壤中只有9种类型的AM真菌孢子。间作模式影响生姜产量,表现在姜块鲜重、株高、单株分枝数都高于单作生姜。因此,间作生姜明显能维持较稳定的产量,是一种有利于改善生姜连作栽培根际微生态环境、缓解连作障碍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7.
从更新观念、树立高起点规划理念,突出地方特色,坚持适地适树和多树种合理配置原则,创园林艺术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3个方面论述了加快生态园林城建设所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8.
国内外香蕉产业发展概况及我区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国的鲜食蕉有香牙蕉类型(AAA群)、大蕉类型(ABB群)、粉蕉类型(ABB群)、龙牙蕉类型(AAB群)4个类型.  相似文献   
99.
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饲粮中使用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对仔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情况,为仔猪的科学饲养提供依据。试验选用平均体重约6kg、体质健康(杜×长×大)仔猪60头,按单因子对比试验设计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个重复栏,每重复栏15头,分别喂给对照饲粮(基础饲粮)和试验饲粮(基础饲粮+0.3%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27g/头,提高11.1%;试验组耗料增重比为1.25:1,低于对照组的1.42:1;试验组腹泻率为4.50%低于对照组的6.00%,降低了1.50个百分点;试验组每头仔猪比对照组的增加毛利12.69元。结论:仔猪饲粮中使用酶和活菌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降低腹泻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0.
据报道,全国资产超过 100万元的特种养殖场家已达 2万家,年产值高达 150亿元。可见,特种养殖业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一条新路。但是,由于人为的“炒种”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户的利益,影响和扰乱了整个特种养殖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如何走出特种养殖业炒种的怪圈,已成为整个特种行业、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实,特种养殖业要持速发展,绝对不能寄希望于炒种倒种,而应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路子。 可喜的是国内一些特种养殖的龙头企业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例如,福建省永定县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 10多年来以饲养山鸡、鹧鸪、绿壳蛋鸡、黑凤鸡、孔雀等珍禽为主,利用珍禽粪便种植台湾大青枣、美国黑树莓和食用仙人掌等,再利用果树下套种的牧草饲养野猪、野兔等特种动物,同时还开发各种畜禽和名优水果产品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把养殖场建成一个“立体种养、综合加工、循环利用、全面增值”的生态农庄,年产值 1000万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比单一养殖炒种的场家高 5倍。该公司生态农庄的经营模式结构如下图: 由以上结构图可知,该生态农庄的特点是: (1)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建立立体生态模式;在场区林地大量种植台湾大青枣、美国黑树莓、红树莓、墨西哥食用仙人掌,在果林地饲养珍禽等特种动物,再把珍禽等动物的粪便施入林果园地,使水果产量高,口感极好。今年仅台湾大青枣一项就可收鲜果 15万 kg,产值 200万元,繁殖苗木收入 100万元。再加美国黑树莓、红树莓、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等由珍禽延伸出来的 7~ 8个产品共收入 200万元,从而取得特种林果和珍禽生产双丰收,形成种养结合的立体生产模式。由于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粪便的污染,使整个养殖场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良,又促进珍禽、野猪、野兔等动物高产、稳产、品质超群。 (2)林—牧结合,建立果—草—畜生产模式。在林果园内套种鲁梅克斯和黑麦草等高产牧草,用牧草喂野猪、野兔和野鸡,再将畜禽粪尿施入牧草地,年收鲜草几十万 kg,节省饲料几十万元,形成果—草—畜生产模式,使今年野猪、野兔 100多万元的收入基本都是纯利。 (3)种—养—沼气结合,建立多元种养模式。利用养殖中淘汰的残、弱畜禽加工成优质蛋白质饲料喂野猪、乌龟、鱼。用畜禽粪尿并添加林果树叶入沼气池制沼气作生活能源,或作小野猪、小珍禽的保温热源,也可作温室种反季节蔬菜。用沼料 (渣 )喂鱼,沼液喂野猪,或施入果园种果、育苗、长牧草、种仙人掌,形成种—养—沼气—鱼—蔬菜多元生产模式。 (4)种—养—加结合,建立食品综合加工生产模式,把珍禽的肉产品加工成软包装的野味食品,皮毛加工成动物标本和装饰品,把黑莓、红莓加工成果汁,仙人掌加工成泡菜,青枣加工成果酱;经过上述综合加工利用,其产品附加值比销售原产品提高了 5倍以上。 福建省永定县招宝公司独创的这种种、养、加结合,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使养殖场、种植场无一废物,并使种植、养殖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能产生巨大的利润,实现了特种养殖高效生产的持速发展,从根本上走出了特种养殖业的炒种怪圈,这无论对特种行业还是普通种养户都是有很好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 (邢廷铣蓝招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