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3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刈割下表征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著高于围封和放牧利用,围封条件下PLFA总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PLFA总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熏蒸提取法)极显著正相关。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含量,围封使土壤中放线菌含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真菌含量在3种利用方式下则无显著变化。刈割样地表征细菌的PLFA量最高,为29.6 nmol/g,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细菌的含量分别比刈割样地降低了27.8%和49.3%。刈割样地的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16:0和18:0,占PLFA总量的64.6%,放牧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i15:0,i16:0和18:1ω9t,占PLFA总量的45.6%;围封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和i16:0,占PLFA总量的46.3%。  相似文献   
112.
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2从种子发酵液到发酵罐的放大培养,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筛选枯草芽孢杆菌B2发酵的优化组合、种子罐和发酵罐的发酵时间及发酵液的质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2的最佳发酵组合为接种量10%,pH 7.5,通气量1 000 L.h-1,转速200 r.min-1;种子罐的发酵时间为20 h;发酵罐最适放罐时间为36 h.发酵液质量检测以活菌量为主要指标,辅助比浊法检测.  相似文献   
113.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牧草返青期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祁连山7种高寒草地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土壤酶活性的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介于0.37-0.49 mL·g-1g·min-1、0.24-0.42 mg·g-1.24 h-1和1.14-3.03 mg·g-1,且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上层高于下层;样地间土壤酶活性差异明显,其中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多为草本草地高于灌丛草地,但脲酶多为灌丛草地高于草本草地;土壤酶与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相关性在不同草地型也有差异,如土壤脲酶与土壤含水量、pH值在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L.)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Kobresiasp.)草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但在其他样地相关性不显著,且在土壤肥力较一致的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和沼泽草地相关性并不一致。因此,用土壤脲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4.
采用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法和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法对19 份黄瓜品种( 系) 进行了黄瓜菌核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黄瓜品种C1 、A15 、甘丰2 号、中农2 号的抗病性较强。中农7 号、828 等品种具一定的抗病性。其余品种( 系) 大多抗病性较差,其中津春3 号、山东密刺较感病。  相似文献   
115.
通过2年对番茄自粉病田间扩展流行动态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白粉病菌首先由中心病株下部叶片向上部作垂直扩散,随后进行水平传播,且顺垄传播快;在甘肃省张掖市一般7月中旬至下旬开始出现,田间蔓延快;环境条件适宜时,从植株上部叶片显症到发病率达91.5%仅需5d。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喷药7d后,24%噻呋酰胺悬浮剂12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倍液、30%苯醚甲环唑&#183;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和62.25%代森锰锌&#183;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达到最大,依次为83.4%、81.4%、81.3%和68.7%,而喷药10d后40%氟硅唑乳油3个浓度梯度(3000、5000倍液和7000倍液)的药效均达到最高值,依次为72.2%、73.3%和78.5%,表明40%氟硅唑乳油持效期较长,药效稳定。  相似文献   
116.
黄瓜绿粉病病原鉴定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瓜绿粉病是温棚蔬菜上一种新病害,由绿藻门集球藻(Palmellococcus sp.)引起。藻孢卵圆形、长椭圆形、淡绿色、单胞、大小3.39~12.38μm×1.06~10.82μm,表面有山脊状隆起,是一种依附于体表的气生性自养生物。该病害多在1~3月份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每日温棚中RH不低于80%,RH100%在12h以上,藻孢生长旺盛;当中午有1h以上RH低于70%时,藻孢的发育受到抑制。凡能增大温棚湿度的栽培措施如灌水、密植等因素均能加重发病。黄瓜品种抗病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7.
从珠芽蓼中分离的内生细菌ZA1对马铃薯坏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本文通过平板对峙法对ZA1分泌物抑制马铃薯坏疽病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ZA1抑菌粗提物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ZA1的最佳培养基为B培养液,最佳发酵温度为17.8℃,培养基的最佳pH是6.9,150 mL三角瓶的最佳装液量为20 mL,最佳培养方式为暗处理振动培养96 h,经对ZA1进行优化培养,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EC50=0.1228 μL/mL,是优化前EC50=4.5888 μL/mL的37倍。ZA1的抑菌粗提物90℃下处理2 h,其相对活性达到76.62%,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对紫外线照射30 min后相对活性差异不明显; pH为3和11时,其相对活性分别为92.87%和85.11%;对蛋白酶和Ag+、Cu2+、Zn2+和Fe3+等金属离子不敏感,经Ag+处理后的相对活性可达到86.93%。  相似文献   
118.
珠芽蓼内生菌ZA1对马铃薯的防病促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方法对莫海威芽孢杆菌ZA1分泌吲哚乙酸(IAA)、固氮、溶磷和产抑菌酶等能力进行定性测定,并在室内和大田条件下对其防治马铃薯病害及促生作用进行了研究。ZA1在含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12.17和9.75 mg/L,具有固氮能力并能分泌胞外蛋白酶,但无溶磷能力,且不能产生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10倍液喷雾对贮藏期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85.9%;20倍液拌种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防效为26.56%,但马铃薯商品薯增产率达36.29%,每hm2增产率达33.88%。采用10倍稀释液对马铃薯块茎拌种后盆栽55 d,根、茎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经10倍ZA1处理后,根长与干、鲜重分别增加8 cm、0.75 g和5.07 g,株高、茎粗及茎干、鲜重分别增加2.74 cm、0.27 cm、0.52 g和5.73 g,干湿根冠比分别增加0.214和0.094,叶绿素含量增加0.54 mg/g;且可诱导马铃薯植株内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增加。本研究明确了菌株ZA1对马铃薯的防病促生作用及对其防御酶的诱导,为ZA1开发成为微生物农药及菌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两种嵩草属牧草休眠期根和种子中分离到23株内生细菌,测定了其抑菌、溶磷、固氮和产IAA等生物学功能,并通过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两牧草根和种子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线叶嵩草内生细菌的种类比矮生嵩草丰富;矮生嵩草根部内生细菌比种子中丰富,而线叶嵩草种子内生细菌较根部丰富;种子存放时间影响内生细菌数量;20株可继代培养内生细菌中具有抑菌、溶磷、固氮和产IAA生物功能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35%,55%,45%和25%。获得15株内生细菌的16S rDNA 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较,其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和鞘氨醇盒菌属(Sphingopyxis),且芽孢杆菌属细菌为其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20.
桑树嫁接成活率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嫁接成活率,使其快速投产,我们开展了“新嫁接良桑用塑膜包扎砧木顶端剪口,嫁接后灌水与不包扎、不灌水”的对比试验,以求得进一步提高桑树成活率,加快良桑化改造进程,促进桑树尽快丰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