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58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大豆胞囊线虫病与大豆抗胞囊线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系统地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 ,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分化和寄主范围进行简要地描述 ,同时 ,对近年来的根系分泌物、品种抗性、细胞学和组织学及遗传等方面的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对进一步研究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为了明确大豆根瘤内生芽孢杆菌Snb2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性和大豆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用菌悬液处理和对峙培养法分别测定了Snb2对两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Snb2的菌悬液能够明显抑制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率达到94.9%;菌悬液处理J2 96 h时死亡率达到66.7%;Snb2菌株对4种大豆根系病原真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明显,抑菌圈达到10 mm左右,抑制作用可持续10 d;经细菌悬浮液浸种测定,处理后的大豆子叶节到根尖的距离为9.1±4.54 cm,较对照增加了15.19%%,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温室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b2菌悬液进行种子浸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达到62.5%.  相似文献   
33.
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的田间动态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均有较大的影响。感病品种辽豆10根际中J2含量在5月24日达高峰,每100ml土壤中60.4条,而抗病品种Peking根际与休闲地中J2的变化趋势相似;胞囊量在6月6日有一高峰,为23.3个/100ml土;抗病品种PI90763、哈尔滨小黑豆、应县小黑豆、Franklin根内的J2数量在5月24日达高峰,但从J2、J3、J4整体动态变化结果来看,可初步认为辽K89102为抗侵入品种,PI90763为抗发育品种,辽豆10和开育10是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34.
针对大豆生长期内土壤线虫的变化,利用自行研制的生防颗粒剂豆丰一号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目14科的土壤线虫,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是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营养类群。与对照相比,生防颗粒剂处理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抑制了土壤线虫总量和植物寄生线虫群体数量,但在大豆生育末期促进了食细茵线虫和杂食—捕食性营养类群的增加。应用多样性指数H’、成熟度指数MI、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优势度指数l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分析比较了处理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其中,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和成熟度指数MI较好的反映了生防颗粒剂的施用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5.
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内寄生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宁沈阳、黑龙江伊春、山东青岛、山西汾阳等地采集的大豆胞囊线虫土样,经分离获得定殖于胞囊上的真菌菌株128株.通过测定菌株对胞囊的寄生率,筛选出6株对大豆胞囊线虫有强寄生能力的胞囊内寄生真菌,经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Paecilomyces lilacinus,Fusarium semitectum,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Verticillium sp.,Acremonium sp.,其中Aspergillus niger,Fusarium semitectum为国内首次报道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上的真菌.通过6株胞囊内寄生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毒性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和Verticillium sp.两株菌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36.
3株真菌发酵液对不同线虫的毒力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3株真菌D53、D54、D84,测定了这3株真菌的发酵液对4种线虫: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南方根结线虫J2(Meloidogyne incognita)、大豆胞囊线虫J2(Hreterodera glycines)、小杆线虫(Caenarhabditissp.)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D53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校正杀线虫效果分别达到96.62%、96.61%;D54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的作用达到96.61%;D84菌株原液对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达到92.81%。这3株菌株发酵液不同浓度对这4种线虫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且毒力作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不同稀释倍数的发酵液对同种线虫的毒力有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37.
拮抗性根瘤菌对大豆根部病原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根瘤中分离到1株对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根瘤菌菌株L396。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将该菌株鉴定为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室内测定结果表明,细菌悬液处理胞囊7d,对胞囊孵化的相对抑制率达到82.96%;处理二龄幼虫96h,线虫的致死率达到66.7%;与茄腐镰刀菌对峙培养发现可以形成4mm的抑菌带,可以使腐霉菌发生溶菌现象;该菌株对病原真菌有较宽的抑菌谱,对其它作物病害的防治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轮作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措施,旨在探讨常用和潜在的轮作植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抑制作用.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轮作体系改进提供技术支持.2006年,选择5种轮作植物(大麦、红三叶草、万寿菊、亚麻、玉米)与感病品种一起种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圃;2007年种植玉米、小麦和感病大豆.检测两年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2008年所有小区种植感病大豆,测定大豆产量.结果表明:连续种植大豆的处理卵数量增加了13%,而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和大麦茬后复种红三叶三个处理的土壤中卵的数量明显减少,减少率分别为80%、58%和68%,其他轮作处理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密度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轮作区大豆产量也有提高.结果显示:合理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以及大麦后复种红三叶草可以减少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好于常规轮作作物玉米.而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在黑龙江省的播种面积,则可以确定能够使土壤中胞囊线虫密度减少,同时义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合理的轮作方式为万寿菊一玉米一大豆.  相似文献   
39.
轮作和连作田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上真菌定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沈阳市汪家乡连作6年和轮作大豆田中胞囊数量以及大豆不同生长期胞囊上定殖真菌的种群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大豆生长期中,不饱满胞囊量高于饱满胞囊量.连作田中胞囊总量、不饱满胞囊世高于轮作田.从胞囊上分离列的真菌以镰孢菌居多,在大豆不同生长时期镰孢菌属的分离频率不同,其中潦孢镰菌Fu-sarium.oxysporum为优势利,且连作田中数量多于轮作田;除镰孢菌属真菌外,轮作田中胞囊上分离到的青霉属和粘帚霉属真菌数量最多,还分离到毛霉属、毛壳菌属和拟青霉属;而连作用中胞囊上分离到的真菌中粘帚霉属数量最多,其他各属真菌的数量都很少,其中轮枝菌属和腐质霉属存轮作用胞囊上未分离到.镰孢菌的定殖数量与胞囊的饱满程度有关,而青霉、粘帚霉和拟青霉等其他真菌种群也影响到胞囊的饱满程度.  相似文献   
40.
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芽孢杆菌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lnes Ichlnohe)是大豆根部的重要寄生线虫,严重威胁大豆生产,而且防治困难.目前人们试图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害,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该类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在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采用稀释分离法,从东北和华北等地区采集土样分离获得295株芽孢杆菌,通过筛选获得6株对大豆胞囊线虫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是B12、1328、1349、1365、1376和B108.其中B12菌株的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有较强的杀死作用,校正死亡率达到74.03%;I]65发酵液,处理48 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85.90%;B12、B65、1349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率分别达89.50%、89.50%、88.00%,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这些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形成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