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报告对我国5种假霜霉的研究结果,其中荨麻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urticae)是在中国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杂交、回交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测定了14个组合的F_1代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根据双亲正反杂交表现型一致的结果,可以确定控制小麦品种对该病毒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通过对F_1、F_2、BC_1及BC_2各代群体抗病株和感病株分离比值的分析,初步确定有关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可能受两对致病显性基因(S_1、S_2),和一对抑制基因(I)所控制,作者并对这一问题与前人工作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小麦的种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11个小麦的种和品种上进行的按种试验表明,在接种后8小时内,分生孢子达到最高萌发率(约为60%),并形成附着孢。在抗病的和感病的小麦叶片上,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没有差异。接种后12小时,在感病的材料上,发现真菌侵入寄主,但在抗病的材料上,发现最早侵入时间,至少要比在感病材料上约晚4小时。接种后36小时,在高感的材料上,萌发的分生孢子有83%已侵入寄主,其中约有70~80%已形成吸胞。在感病、抗病和高抗材料上的侵入率,分别为70,45,27%。形成或开始形成吸胞的分别为55~61,14~27,4~8%。在抗病材料的表皮细胞内,真菌形成的吸胞较小,并有点畸形。在抗病材料的叶面上,真菌的菌丛稀薄,产孢也很少。  相似文献   
14.
15.
四川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色花叶病,是近十多年来在四川雅安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病株叶片表现出短细条褪绿或变黄的花叶和桔黄色至枯黄色边缘不整齐的斑驳和条纹,心叶紧裹或扭曲,严重的在未抽穗前死亡。抽穗的穗短小,籽粒不饱满。病田约减产10-70%。根据几年的试验,证实这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害,汁液磨接可引起发病。在田间,它主要由土壤传播,病根也有较强的传病能力,采自病株的种子及田间的昆虫不传病。它为害小麦属的一些植物,黑麦和大麦的个别品种发生过病株,普通小麦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有一些是免疫的。三年的观察,田间小麦发病期的大气日均温不超过17℃,盛发期的最高气温不超过13.7℃。小麦的播种期与发病关系密切,早播的(10月)发病严重,稍迟的(11月)发病减轻,迟播的(12月及以后)基本不发病。根据试验结果,它可能是土传小麦花叶病的一个新株系,暂称为四川黄色株系。在病区大面积使用抗病丰产和耐迟播的小麦品种“繁6”,适当推迟播种期,增施肥料等综合防治措施,已收到了防病增产的良好效果,控制了此病的为害。为了防止病区扩大,严格控制病土及带土苗木外传也是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同时接种和在温室温湿度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对六个水稻品种的分蘖、拔节和抽穗三个生育期人工接种测定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对立枯丝核菌的反应.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无免疫和高抗的,但对丝核菌不同融合群反应不同,对AG—4的反应差异不显著,对AG—1IA植株发病程度有一些差异;其中三个发病较轻的品种各生育期对病菌的反应无明显差异,另三个发病较重的品种在分蘖期、拔节期比抽穗期发病稍轻。因此认为水稻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立枯丝核菌的反应有一些差异,—般而言,生育前期比生育后期较抗病。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叶鞘接种法研究稻瘟病菌侵染初期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在亲和或不亲和组合中,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无差异;但由孢子侵染产生的五种病理反应类型所占比例迥然不同,且发生病理反应的时间早迟不一。水稻叶鞘细胞颗粒化的出现。质壁分离能力的丧失和18小时细胞膜透性的变化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96小时叶鞘细胞内菌丝伸长度平均值与叶片接种、苗期和穗期接种的抗性分级呈显著负相关。籼、粳稻在稻瘟病菌侵入后,细胞的反应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采用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标准菌株和中国西南地区融合群的部分菌株,在25℃,PDA和查氏培养基上培养,比较了各融合群的菌丝生长速度和培养性状,试验结果表明:除AG—4与AG—5,以及AG—8,AG—9和AG—BI外,菌丝融合群互相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菌丝融合群内分离菌的培养性状是比较一致的,而融合群间分离菌的培养性状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类霜霉属(Paraperonospora O.Const.)的承认问题作了论述。根据孢囊梗的分枝朝向顶端方向变粗,以及分枝有双叉和三叉的特征,与霜霉科的另几个属有区别,因此承认它为独立的属。但不同意以形态特征为唯一的而不考虑这些真菌的寄主的种的概念。笔者认为,在专性寄生菌的种的划分时,除了形态以外,它们的专化性或寄生范围,也是应当考虑的重要方面。对中国的5种类霜霉列出了检索表,其中蜡菊类霜霉(P. helichrysi)为新组合。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真菌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