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四川省天全县发生的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土传病毒病,作者曾以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SBWYMV)的暂名报道了一些研究结果,现经进一步探明该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在自然条件下除侵染小麦属的一些品种外,还侵染大麦属和黑麦属的一些品种,这些更接近已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特性,故现采用小麦黄花叶病名。  相似文献   
22.
成都萵笋霜霉病菌孢子囊寿命很短,生活力只能維持7—10天。在病叶、茎及种子中,均未发現卵孢子。其初侵染来源可能是种子或病組織中潛藏的菌絲。調查結果表明,萵笋霜霉病菌可以藉气流或水流終年侵染,不在活体外休眠。 萵笋霜霉病菌寄主范围小,在6种菊科植物上接种未获成功,表現出明显的专化現象,品种間抗病性亦有显著的差異。  相似文献   
23.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所致水稻稻曲病是危害水稻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它不仅使水稻的空秕率明显上升,结实率、千粒重与单穗重严重下降,米质降低[1~2],同时,稻曲病菌产生的毒素,对人及动物产生毒害作用[3]。 自稻曲病菌由Cooke(1878)根据印度的标本描述以来,植物病理学工作者在其形态、生理、病理、生态等诸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4~5],但对稻曲病的初侵染源、侵入时期、侵染途径、稻曲病毒素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出确定的结论[6~10]。本试验旨在研究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特性,以探讨其萌发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1995年3月~1996年4月在本校江农场水稻所进行。 1.1 材料 所用水稻材料江南香糯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提供;小麦材料A13119及玉米材料0534的种籽分别由本校作物遗传育种系和玉米研究中心提供。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球采集于氵贲江农场水稻大田;在稻曲病发病时期分别采集初期表面呈桔黄色和后期呈墨绿色的孢子球,置于培养皿中,在室内自然条件和室外避雨露地条件保存  相似文献   
24.
立枯丝核菌对水稻侵染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二个菌丝融合群AG—1IA及AG—4,对三个水稻品种的接种试验表明,二融合群菌株对水稻的侵染过程有一些相似,但是它们在侵染结构的产生和侵入的方式上不完全相同。AG—1IA从侵染垫及裂片状附着胞上形成侵染钉侵染水稻,AG—4除了在下位叶鞘上有较少的侵染垫和附着胞之外,在其它部份的材料上以菌丝直接穿透水稻表皮或从气孔侵入。根据试验认为,侵染结构的形成,不仅与菌株致病力的水平有关系,也与水稻的不同部位对纹枯病抗病能力的差异有关联。  相似文献   
25.
在实验室接种的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白粉菌能侵染大麦(品种:“天津1号”;“757”;“矮杆齐”)、鹅观草和燕麦。它在这些植物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再接种于小麦亦发生正常侵染。接种在大麦“早熟3号”上的菌,能产生出菌丝,但不产生分生孢子。接种在“秦岭黑麦”上的菌只能达到侵入阶段,并且多数的受侵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过敏性死亡。据试验结果认为,某些野生禾草有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26.
稻粒黑粉菌对水稻不育系的侵染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eovossia horrida的次生小孢子,在田间和离体接种水稻不育系的试验证明,病菌以菌丝从柱头直接侵入,经花柱到达子房的珠心组织。接种后8小时在子房中发现菌丝,第7天在种皮和糊粉层之间形成初生冬孢子,第9天冬孢子成熟。病菌在4个不育系上的侵染过程相似,病菌在无需授粉的条件下就能侵入,但只在胚乳能正常发育的水稻子房中形成冬孢子。  相似文献   
27.
叶用菾菜霜霉病过去在四川省未见报导,但1961年发现其为害较普遍。邛崃东安公社发病严重田块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42%,雅安43—90%,天全15—100%。1962年调查蒲江发病率为5—100%,平均发病率为28%。受害植株叶形较健叶细小肥厚,质地脆硬,叶缘向后翻卷,心叶及幼嫩叶片出现褪绿症状。病株心叶部分往往成簇生状(图1),病叶背面有紫灰色霉层。留种植株发病时,花苔不能伸长而成短缩花茎,花、花苞都密集于茎上,被害部分显著褪绿呈肥厚现象,多不产生种球或产生很少(图2)。患病株易得軟腐病。  相似文献   
28.
<正> 本文报告在四川西部采集的寄生于伞形科植物水芹(Oenan the javanica (Bl.)DC.)和卵叶水芹(O.(Diels)上拟盘梗霉属的一个新种—水芹拟盘梗霉,它与在捷克和罗马尼亚发现的寄生  相似文献   
29.
本文报告对美国农业部 Beltsville 农业研究中心提供的一套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材料1985—1987年间在四川田间的表现,以及利用这套材料在室内进行川西小麦白粉菌的毒力分析的结果。含有 Pml,Pm2,Pm3b,Pm3c,Pm5,Pm6抗性基因的材料在田间表现完全感病,而 Pm3a,Pm7和 Pm8在田间表现不稳定。由 Khapli 和 Yuma 衍生出的近等基因材料 Khapli/8*Cc 和Yuma/8*Cc,虽然含有 Pm4相同抗性基因,但抗性表现不一致,前者的抗病性高于后者。供试菌株对 Pm1,Pm2,Pm3b,Pm3c,Pm5和 Pm6的毒力频率分别为74~84%,63~67%,89%,75%和71%,说明四川多数白粉菌菌株对这些抗病基因有毒性。仅仅只含有 Pm4的材料,其毒性频率很低,是目前四川小麦白粉病抗病育种中可利用的抗源。  相似文献   
30.
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3个稻瘟病菌系接种鉴定,分析水稻恢复系6180抗稻瘟病的基因。结果表明,6180对B13、E3两个小种的抗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B29小种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