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针对玉米螟幼虫筛选了高致病球孢白僵菌菌株,与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在玉米螟幼虫孵化高峰期时采用人工或机械喷雾方式防治一代和二代玉米螟幼虫,每亩用量是100~120 g,药后14~20 d防效达到61%以上,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7Li离子束处理对植物种子的诱变效应,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和轮选987的干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7Li离子束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和M1代基因组DNA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7Li离子束处理虽然对小麦干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根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幼苗高度影响极显著,而且20 Gy剂量的7Li离子束就可使幼苗高降低到对照的一半左右.SSR分析表明,7Li离子束可明显诱发小麦M1代基因组DNA SSR带型的变化.两个品种各处理间的平均多态性频率都达到了13.1%,且多态性片断的类型以扩增片断的增加和缺失为主.以上结果表明,7Li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具有较高的生物损伤效应,可以造成DNA的变异,从而有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开展大豆转基因育种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前提。自1988年首次建立基因枪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技术以来,围绕影响大豆转化效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大豆转化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包括在共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类化合物,选用强毒农杆菌菌株以及不同的外植体和筛选剂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豆遗传转化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已报道的大豆转化效率最高可达32.6%。文章对近年来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影响大豆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平板交配现象可以明确不同交配型菌株的可行性,运用稀释纯化法分离纯化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10个,将单倍体菌株两两混合后,运用划线法在固体培养基YPDA上培养7 d,选取菌落表面形成白色菌丝、镜检明确平板交配的菌株。通过注射接种玉米植株幼苗,分析各菌株组合对玉米植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在45组菌株组合中出现平板交配现象的菌株组合有9种,因与同一单倍体菌株产生平板交配现象的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由此可知3号菌株、5号菌株、8号菌株及9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1号菌株、4号菌株、6号菌株、7号菌株及10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通过玉米侵染试验发现,在45组菌株组合中有26种组合可以引起玉米植株肿瘤,26种组合中每组中的2个单倍体菌株为不同型单倍体菌株,进而明确2号菌株、3号菌株、5号菌株、8号菌株及9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1号菌株、4号菌株、6号菌株、7号菌株及10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除2号菌株外,通过平板交配现象推导结果与玉米侵染试验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本研究表明通过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平板交配现象可以进行菌株的不同交配型鉴定。  相似文献   
15.
1围产期(产前15至产后15天)此时期,日粮干物质应占体重的2.5%~3.0%,精、粗饲料比为2∶3。此期由于胎儿的急速增长奶牛增加了对营养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提高饲料浓度,增加蛋白质与能量的供应,产前1星期,根据食欲慢慢增加喂量,每天增加0.5千克精料,这样既可贮备部分营养成分,又可以在产后出现营养负平衡时供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03年引起的非典爆发流行的SARS病毒经证实来源于动物;2005年6月,四川某地猪链球菌引起人感染此病;2005年11月,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境内发生。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原来人畜共患病离我们很近,防不胜防,甚至危害生命。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中的定殖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施用方式和处理浓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了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根部、茎部和叶部的定殖情况,同时检测了不同接种方式在球孢白僵菌不同处理浓度下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不同组织部位上的定殖有着明显的差异,各球孢白僵菌接种处理中,均以叶部定殖的白僵菌孢子数最多,而茎部均未观测到孢子定殖;玉米根部仅在浸种和灌根处理中可见少量孢子。球孢白僵菌不同接种方式对其在玉米中定殖率的影响差异较大,灌根处理定殖率最高,为76.7%;其次为浸种处理,为73.3%;茎部注射处理及叶面喷施处理定殖率较低,分别为43.3%和36.7%。研究表明,不同施用方式及接种浓度球孢白僵菌孢悬液对玉米生长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球孢白僵菌可通过不同接种方式在玉米植株中定殖并扩散,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以1×106~1×107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悬液浸种或灌根,对玉米苗的促进生长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球孢白僵菌与赤眼蜂联合控制亚洲玉米螟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防治效果,但未见其他昆虫病原真菌与赤眼蜂共同施用下的相容性研究报道。本研究从田间采集的斜纹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并鉴定出4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分别为诺米曲霉(Aspergillus nomiae)、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和糙孢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37、4.11、3.69和5.19 d。采用0.1%(w/v)的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实现赤眼蜂单头蜂载菌量超过3.29万个孢子。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及其对亚洲玉米螟虫卵寄生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重离子束在玉米诱变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扩大玉米种质资源,用重离子^7Li和^12C分别辐照玉米品种农大108种子胚,研究重离子束辐照玉米种子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所用能量和剂量的重离子^7Li和^12C对M1出苗率影响不明显;重离子辐照后,M1代产生了5株黄化苗,6株雄性不育,2株无雄穗,1株抽雄期提早等多种变异植株、M2代获得了多穗玉米突变类型.变异材料可供进一步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生长具有积极影响,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与宿主植物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生真菌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境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并对内生真菌作为生防制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