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3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剂sf-628专用助剂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获得枯草芽孢杆菌sf-628的专用助剂,【方法】将sf-628与6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组合按重量比95∶5进行混配,并以菌液中的活菌量为依据进行筛选。同时采用国标GB 5549-90的方法测定sf-628与各个表面活性剂组合混配后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并将其与苹果、梨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苹果叶片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1.78 mN.m-1和33.75 mN.m-1;梨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9.90mN.m-1和38.02 mN.m-1。活菌量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组合对sf-628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余2种表面活性剂组合(Ⅲ和IV)则对其安全。将其与sf-628混配后0~1 000倍稀释液中,表面活性剂组合Ⅲ和IV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组合Ⅲ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大于苹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故难以很好地在苹果叶片上润湿展布;表面活性剂组合IV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小于苹果、梨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故可以在苹果、梨叶片上黏着并润湿展布。【结论】表面活性剂组合IV可作为枯草芽孢杆菌sf-628的专用助剂在苹果、梨树上使用。  相似文献   
62.
本文对新研制合成的吡啶类杀虫剂蚜虱净(Imidacloprid)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治棉蚜药效试验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蚜虱净可湿性粉剂对棉蚜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用0.63ppm药液防治棉蚜,治后5天防效可达95%以上。江苏和山西两省的田间药效试验,每公顷用蚜虱净原药37.5g防治棉蚜,治后5天防效均达95%以上,7~10天可维持90%以上效果。室内对棉蚜触杀毒力测定结果亦表明,蚜虱净对棉蚜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处理后24小时时棉蚜的触杀毒力LC50为0.38ppm,比氧化乐果的LC50110.04ppm高出289.6倍;处理后48小时的触杀毒力LC50为0.19ppm,比氧化乐果的LC5063.6ppm高出334.7倍。  相似文献   
63.
64.
丁烯氟虫腈对水稻和蔬菜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丁烯氟虫腈乳油对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和水稻二化螟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为1.5~2.0 g/667m2,用药后10~15 d,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在95%以上。有效剂量2.0~2.5g/667m2,用药后13 d,防治二化螟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均在90%以上。与对照药剂5%氟虫腈悬浮剂相比,有效用药量相同,两种药剂对小菜蛾和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65.
农药雾滴在麦田的沉积分布及其对灰飞虱防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用药防治灰飞虱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雾滴采集装置和水敏纸采集农药雾滴,通过Deposit Scan软件分析雾滴覆盖率和雾滴密度,并以示踪剂估测农药沉积量,从而分析两种喷雾方式下农药雾滴在小麦基部2个位点上的沉积分布与对灰飞虱防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弥雾机下倾喷雾获得的雾滴覆盖率频次分布多倾向于高值区间,平均雾滴覆盖率分别为2.52%和0.48%,与弥雾机飘移喷雾下的雾滴覆盖率相比,差异分别达到显著和不显著水平;从雾滴密度来看,两种喷雾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沉积量的结果表明,弥雾机下倾喷雾获得的沉积量均大于弥雾飘移方式下获得的沉积剂量,平均沉积剂量分别为0.427和0.422 mg·m-2,均显著高于弥雾飘移方式下获得的沉积量。由于较高的雾滴覆盖率和沉积量,使得弥雾下倾喷雾田间防治灰飞虱的效果要显著高于弥雾飘移喷雾下的防效,且在药后5 d达到防效最高值86.10%。  相似文献   
66.
在进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我所研制开发了防治水稻病虫的复配剂——稻丰灵农药。几年来,经过全国15个省市的多点试验示范,试用面积累计达28万亩次。试验结果表明:稻丰灵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蓟玛、二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蝗等都有良好的防效,可以一药多治,一次施药同时兼治水稻多种病虫;防治效果优于单剂,对水稻还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复配剂。  相似文献   
67.
溴虫腈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及应用研究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 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1~2龄幼虫的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甜菜夜蛾对溴虫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试验表明,20 mg/L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减退率在91.43%~100%之间,持效期15 d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溴虫腈对甜菜夜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每公顷施用5%溴虫腈EC 1 200 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为20 d。  相似文献   
68.
在直角坐标内,用两种药剂对几种害虫的LC50值作等效线,分解二元混剂的LC50值作为单剂浓度,标注在坐标内,可以清楚地反映混剂对不同兼治对象的毒力和互作效应,以此研究农药之间的二元混剂对水稻二化螟、褐飞虱和灰飞虱的兼治作用.结果表明:氟虫腈与毒死蜱(1∶15)混用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但对褐飞虱的毒力不如二化螟;吡虫啉与仲丁威(1∶9)混用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吡虫啉与速火威(1∶3)混用和噻嗪酮与吡虫啉(1∶10)混用,对两种飞虱都有增效作用;噻嗪酮与混灭威(1∶5)、甲萘威(1∶9)、毒死蜱(1∶2)和速灭威(2∶1)混配,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丙溴磷(1∶40)混用对褐飞虱、灰飞虱和二化螟均有增效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1∶39)混用对二化螟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相加作用,对褐飞虱有拮抗作用.坐标中离原点最远的混剂实测剂量能使所有兼治对象达到50%以上的死亡率,但应根据田间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和药剂间的互作效应合理选择混用药剂.  相似文献   
69.
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为供试虫源,在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柴油及杰效利与高效氯氰菊酯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柴油与高效氯氰菊酯按2∶1混用,对3种昆虫的增效倍数都大于1.4;用杰效利8 000倍液稀释高效氯氰菊酯,对3种昆虫的增效倍数都大于1.3,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扫描电镜发现柴油使棉铃虫表皮的护蜡层消失,对蜡质层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通过表面张力测定发现杰效利大大降低药液表面张力,近距摄影发现杰效利8 000倍液能瞬间润湿棉铃虫幼虫的体壁而与之充分接触,并扩大了接触的面积。柴油和杰效利与高效氯氰菊酯混用,能进一步提高对棉铃虫的毒力,增效倍数为2.08。  相似文献   
70.
共毒系数在杀虫剂混用联合作用评判中的偏差及校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单剂的LC-P线计算混剂的期望LC-P线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并与混剂的实测LC-P线和95%置信区间一起作图;分解混剂的LC50值为相应单剂的浓度,并由浓度对应的死亡率计算共毒因子;用单剂LC50值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下限与混剂LC50值95%置信区间的下限/上限计算共毒系数区间等方法来分析共毒系数在杀虫剂混用评判中的偏差及校正方法。结果发现①当整个共毒系数区间在100以上或100以下时,共毒因子则大于+20或小于-20,实测LC-P线在相加作用区间外侧或期望LC-P线在95%置信区间外侧,表明期望LC-P线和实测LC-P线之间有毒力差异;②当整个共毒系数区间在100左右、跨越拮抗-相加-增效作用之间时,凡共毒因子大于+20或小于-20的,实测LC-P线在相加作用区间外侧或期望LC-P线在95%置信区间外侧,同样表明期望LC-P线和实测LC-P线之间有毒力差异;③凡共毒因子在-20与+20之间的,虽然用LC50值计算的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但相加作用区间和95%置信区间重叠,期望LC-P线和实测LC-P线彼此交缠,表明2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因此,只有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大于20时,才能确认混剂对供试害虫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