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2—2012年间691个气象站点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22℃或23℃的年概率,比较了ArcGIS中反距离权重法、局部多项式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法和普通克里格法4种插值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划的影响,采用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插值法进行了条锈病菌越夏区划;以2002—2012年间7、8月份连续最热10 d的平均温度均值作为区划指标,利用ArcGIS的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法进行了高程插值。结果表明,2002—2012年每年的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的年概率在20%以上的地区可以认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区,年概率在5%~20%的区域可以视为越夏过渡区,年概率在5%以下的地区可以视为不太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区域。表明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仍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北、川西北地区,但越夏范围有一定缩减。  相似文献   
12.
正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3种病害,分别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 iformis f.sp.tritici、小麦叶锈菌P.triticina、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均是传统的气传病害,在我国四川省能够常年发生危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3种病害最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专性寄生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此病害是典型的气传病害,病菌分生孢子可借助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为害~([1]),高空传播距离与病菌的分生孢子存活时间有直接关系,而温度是  相似文献   
14.
玉米南方锈病发生温度范围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南方锈病由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也随之扩大。对于该病害发病温度范围的测定有助于病害发生范围的区划和病害预防工作的进行。试验将多堆柄锈菌接种到供试玉米材料‘郑单958’上,置于不同温度下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并观察发病情况,从而确定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病温度范围以及发病最适温度范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病温度范围为15~31℃,最适温度范围为24~27℃。  相似文献   
15.
无人机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该病害是一种气传病害,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流行成灾[1].近年来,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植物病害监测的研究逐渐增多.Nilsson[2]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认为多光谱测量、热红外、数码摄像、雷达、短波、激光、卫星等多种遥感监测技术,在植物病害和植物病害测量中具有很大潜力.无人机遥感也是遥感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的航空遥感相比,其具有成本低、分辨率高、受天气条件影响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温室条件下用铭贤169、吨半麦、咸农4号3个小麦品种,研究了接种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前后UV-B辐射增强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前对小麦照射UV-B增强了品种铭贤169和吨半麦的病情指数,但对咸农4号的病情指数没有影响。接种后照射UV-B对品种咸农4号、铭贤169和吨半麦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但却减少了条锈菌在品种铭贤169和吨半麦上的产孢期与产孢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昆虫的种群可以直接关系到昆虫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进化,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农业有害生物的治理、生态系统平衡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2017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利用高空探照灯及加多地面杀虫灯,通过诱捕鉴定了河南开封地区7目22科70多种昆虫,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为有害昆虫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应用real-time PCR评价三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加精确有效地评估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检测潜育阶段的分子病情指数(molecular disease index,M DI)并结合田间病情分析,对三种杀菌剂的防效进行评价。春季返青后在品种铭贤169和京0045试验小区的诱发中心接种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待充分发病后将其铲除。设置播种前2%立克秀拌种,接种后21和28 d分别喷施25%阿米西达和30%苯甲-丙环唑1 500倍液三种处理。发病后调查不同处理的普遍率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AUDPC。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和苯甲-丙环唑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良好的防效且能够明显抑制发病中心的扩展,而经立克秀拌种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发病中心扩展的抑制作用均不理想。对京0045于发病中心接种后24和33 d采样,经双重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计算MDI。结果显示潜育检测获得的M DI与AUDPC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阿米西达和苯甲-丙环唑对潜育期小麦条锈菌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持续抑制作用,而立克秀拌种仅对小麦条锈菌潜伏初期的扩展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real-time PCR 定量检测田间小麦条锈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快速、及时地定量检测处于潜育状态下的小麦条锈菌菌量,本研究于2009-2010年实施田间试验,在北京和甘肃各设3个试验小区,将小区分割成1 m×1 m或1.5 m×1.5 m的小格。初春刚返青叶片出现症状前,在每小格内采集30片叶,提取叶片基因组DNA,应用已建立的real-time PCR定量测定方法,计算每个样本的分子病情指数(molecular-detected disease index, MDI)。在本试验的天气条件和试验设计下,采样10 d后,调查田间标记采样点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DI,比较MDI和DI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甘肃甘谷3个试验小区的MDI和DI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21=0.813 6,R22=0.884 5,R23=0.592 8);北京上庄3个试验小区的MDI和DI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21=0.742 3,R22=0.578 4,R23=0.858 4)。本研究证明了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估测小麦条锈病潜育侵染程度的可能性,为建立分子定量测定田间潜育侵染量系统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PST)越冬区的湖北襄阳、宜城和枣阳3个地区同一时间定点(GPS定位)采样,应用双重real-time PCR定量测定方法进行潜育侵染测定,并于春季在相应取样点进行病情调查。取样区域按照镇/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的分子病情指数(MDI)和病情指数(DI)由该区域内所有样品和调查点数据取平均值得到。由MDI转换成风险指数(RI),并做RI与春季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同时,也通过坐标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显示,PST潜伏侵染量与春季病情呈显著相关,并且两者均与其分布区域距汉江水系的距离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