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1篇
  81篇
综合类   161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以巢湖地区单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1957—2019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通过设定插秧区间(6月6—25日)及施肥期水位(3,10,20 cm),建立SMNRL模型,模拟不同插秧时间和田面水水位稻田氮素流失,研究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区单季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的插秧时间与水位控制模式。结果表明:(1)施肥后,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呈指数衰减,基肥期田面水氮素衰减期为9天,分蘖肥和穗肥期为7天。(2)在LW、HW组合中,各施肥期占全生育的氮素径流损失为基肥期>分蘖肥期>穗肥期。在LW组合中,基肥期为氮素径流损失高发期,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氮素流失为72.4%~98.4%,1.9%~27.6%,0~8.3%。(3)控制水位比选择插秧时间对降低氮素径流损失更有效。相同水位下,适宜的插秧期氮素径流损失在全生育期施肥中合计能减少0.4~4.5 kg/hm^2,降低32.8%~80.3%;相同插秧时间下,LW、MW组合相比HW组合氮素径流损失能减少8.8~13.1 kg/hm^2,降低92.1%~98.8%。(4)在LW、MW、HW 3种组合中,插秧期分别以6月19日、6月11日、6月17日为界,将6月6—25日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1阶段插秧产生氮素径流损失均值显著低于后1阶段,分别低37.0%,25.0%,21.7%。(5)降低巢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有效措施为施肥期水位控制为3 cm,并选择6月6-19日期间进行水稻插秧。  相似文献   
52.
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利用GIS对长丰县不同耕地中的草莓适宜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建立评价基础属性数据库、选择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和隶属度等,得出长丰县不同耕地上草莓适宜性评价的分级方案,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利用GIS技术进行草莓适宜性评价研究,可以从宏观上合理布局草莓的种植,实现产量的最大化,为稳产增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也能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3.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对稻田Cd和Pb污染的钝化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处理可以提高土壤p H值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并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Pb的含量,且土壤p H值与土壤有效态Cd和Pb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处理还可以降低水稻体内Cd和Pb的含量,其中水稻糙米Cd降幅达到了22.00%和18.34%,水稻糙米Pb含量的降幅也达到了33.46%和12.31%,且水稻糙米Cd和Pb的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和Pb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各处理对土壤p H值、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有效态Cd和Pb的含量以及水稻Cd和Pb的影响,可以看出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处理对于Cd和Pb污染稻田土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4.
基于GIS与GPS的中国农村精准施肥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利用GIS和GPS研究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基础上,以农户作为精准施肥的单元,探讨在中国农村进行精准施肥的途径。结果表明,不同农户地块养分存在一定空间变异性,由此导致相邻农户施肥量存在差异性,而采用农户为单元的施肥推荐既可以避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造成的推荐施肥偏差,又可考虑中国农村分散经营的实际的状况,从而使土壤养分管理更加精细化。  相似文献   
55.
将保水剂,有机、无机材料和复合肥通过特殊工艺制成抗旱复合肥。通过玉米盆栽试验,在控制水分条件下,对抗旱复合肥的保水保肥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抗旱复合肥能显著提高盆栽玉米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玉米干重增幅为14.8-27.2%,WUE增幅为39.6%-61.3%,氮素利用率增幅24.5%-45.2%。  相似文献   
56.
耕地损毁鉴定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损毁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耕地地面硬化、耕地地面塌陷、耕地挖损、耕地压占和耕地污染,笔者在分析耕地损毁类型特征基础之上,提出了耕地损毁鉴定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耕地破坏程度认定与耕地恢复难易程度认定相当原则,由此得到耕地损毁程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耕地损毁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损毁、分类治理利用,推进耕地复垦、引导科学种田,加强耕地保护、创新防控机制等治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为耕地损毁鉴定、复垦方案的编制、复垦措施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
土壤及泥沙颗粒组成与养分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利用自然降雨影响下的农田为试验样地,分析了降雨前后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了流失泥沙颗粒组成与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后,西瓜地与油菜地表土颗粒组成呈现粘粒与粉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水解氮与速效磷下降的幅度很大,西瓜地与油菜地水解氮降雨后降幅分别为9.67%和7.99%,速效磷的降幅分别为9.20%和8.76%;全氮养分降幅很小,西瓜地与油菜地分别为2.17%和1.54%;流失泥沙细小颗粒含量与养分含量随时间基本都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细小颗粒含量与携带流失的养分含量有显著甚至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流失泥沙具有富集粘粒和富集养分的特性,油菜地与西瓜地粘粒富集率分别为1.23和1.20,两样地全氮与速效磷的富集率都在1.3以上,而全磷和水解氮富集率基本处在1.1-1.3之间。  相似文献   
58.
水土迁移会产生水土资源的重新分配,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坡面径流动力学与土壤侵蚀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坡面水土迁移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方程等理论,展望了水土迁移过程的动力学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9.
安徽省主要作物最佳施硫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安徽省土壤有效硫含量分配和丰缺频率研究的基础上,自1993到1998对小麦,大豆,油菜和水稻进行了30个田间小区试验,证明了这几种作物施硫的增产效应,找出最佳施硫水平和施硫与N(P)的最优配施组合30个田间小区试验中,(1)9个小麦,大豆和油菜简单对比试验表明,施硫使产量分别提高15%、14%和17%,产出/投入比(VCR)依次为34、29和8,大多数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增加2~5个百分点;(2)两个大豆和两个油菜的施硫水平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了施硫的正效应.两个大豆试验表明,施硫比对照增产4%~15%(每公顷增产113~527 kg),产出/投入比(VCR)6~15.蛋白质含量从对照的40%提高到施硫处理的42%左右,但对含油率未表现多大影响.5个硫水平中,S90表现最好.两个油菜试验结果表明,施硫增产4%~11%,产出/投入比(VCR)2~7,菜籽粗蛋白含量由对照的23.8%提高到施硫的26%左右.从两种作物施硫水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在安徽省目前情况下,大豆和油菜的最佳施硫水平为60~90 kg/ha;(3)用"2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进行的五个点的小区小麦6个N-S水平的交互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处理的产量均有提高,单施N或N-S配合的比N0S0的增产2%~48%,所有N-S配合的,绝大多数比N262.5S0的增产1%~19%,增产率低的或表面减产的,因减N节本,实际效益仍然可观.5个试验点绝大部分N-S配施的,每公顷的节本和增产带来的实际增收大约为150~2000元人民币.N-S水平与产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元二次相关,Y=a+bN+cS+dN2+eS2+fN*S(R2=0.7695*-0.9658**)(n=6),此方程经进一步验证修改,有助于小麦施肥中N、S用量的选择5个试验点F值达1.6707*-33.3185**,在0.05~0.01水平显著.N-S配合施用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2个百分点左右.N-S配合施用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同样表现了积极的经济效益.(4)6年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土壤磷酸二氢钙浸提性S(MCP-S)含量分别与1 kg S的净增产量(kg)、增产率(%)和VCR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r2=0.2997-0.3923,n=17),曲线示明,土壤MCP-S含量在22 mg/kg以下的土壤情况,作物施硫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0.
不同地下水位田块小麦硫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沿淮地区不同地下水位田块上种植小麦,对不同硫源硫肥的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为2.0 m时,施用硫磺粉产生的效果较地下水位为1.0 m的明显:可以改善小麦的经济性状,促进小麦对硫、氮的吸收,提高籽粒含硫量、含氮量、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而施用过磷酸钙的各处理,未发现相似规律。各硫肥处理对小麦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施用60 kg/hm2的硫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