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3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9篇
  10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莴苣‘红帆’品种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莴苣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时, MS+ 6-BA 0. 5 mg/ L+ 2, 4-D 1 mg/ L+ NAA 0. 1 mg/ L 效果最好,出愈率达94%; 愈伤组织分化为芽时, MS+ 6-BA 1. 0 mg / L+ NAA 0. 05 mg/ L 分化频率最高, 达100% ; 再生苗在1/ 2MS+ NAA 0. 5 mg/ L 中诱导生根成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两系杂交水稻两优0367的亲本特征特性,结合亲本特征特性在制种过程中易出现的育性转换、花期不遇等问题进行了避灾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们对食物的关注点已经越来越侧重于营养和健康,鸡蛋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在蛋鸡饲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疾病的发生,其治疗很容易造成鸡蛋内抗生素残留,给鸡蛋类食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会影响社会对此类产品的消费,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抗生素的主要危害,对蛋鸡无抗饲养的技术要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体且具有代表性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茎蘖动态特征、穗部构成特征、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产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库容量、总充实量、茎蘖成穗率、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米粒终极生长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高于籼稻;籼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穗粒重、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则高于粳稻,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占米粒终极生长量的百分率则表现趋势不明显。籼、粳超级稻均为异步灌浆型,但籼稻两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且籼稻灌浆启动快、充实快、持续时间短、呈速起速降的态势。粳稻弱势粒灌浆前、中、后期的灌浆充实量较籼稻分别高0.73%、2.59%、3.43%,随着籽粒灌浆的持续,粳稻灌浆优势不断加大。群体茎蘖稳升稳降、有效成穗数多、穗部构成合理、结实率高、灌浆速度稳定且持续时间长以及灌浆后期弱势粒较高的灌浆质量是粳稻扩库、促充实、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Copula函数的沙颍河流域水文干旱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水文干旱特征及其演变规律,选取沙颍河流域2个水文站1951—2008年逐月径流资料,采用游程理论提取水文干旱特征变量,选取4种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和对应的非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拟合干旱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并计算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经拟合检验,Frank Copula对干旱特征变量二维联合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M3 Copula函数对三维干旱变量的联合分布拟合效果最优。干旱特征的单变量重现期值大于二、三维变量的联合重现期,小于二、三维变量的同现重现期。因此,Copula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沙颍河流域水文干旱特征变量间的联合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牛冠状病毒(BCoV)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试验利用GenBank中BCoV参考毒株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及小沟结合物(MGB)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检验。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采集自7个省份31个发病牛场的925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并用基于BCoV N基因的普通RT-PCR结合测序的方法对部分阳性样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扩增体系为上下游引物(10μmol/L)各1μL,探针(10μmol/L)0.8μL,2×One Step RT-PCR BufferⅢ10μL,Ex Taq HS (5 U/μL) 0.4μL,Prime Script RT Enzyme MixⅡ0.4μL,总RNA 2μL,ddH2O 4.4μL;扩增程序为,42℃5 min; 95℃10 s; 95℃5 s, 55℃35 s, 40个循环。标准曲线方程为y=40.979-3.512x,可信度(R2)为0.999,扩增效率(E)为92.6%,最低检测限为4...  相似文献   
7.
发展以GIS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新人才支撑是关键。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加强GIS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GIS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对策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效吸收氮、磷的滨岸缓冲带植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有效的滨岸缓冲带水体工程,选择了草木犀(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L.)、野薄荷(Menthasa chalinensis(Briq.)Kudo)、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夏枯草(Prunellaasi-aticaNikai)5种经济植物,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每种植物的根长、茎长和分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每种经济植物对水体中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在较低的氮、磷水平条件下,草木犀、白三叶分别对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最好,吸收率分别达到75.69%、83.70%。夏枯草在中等和较高的氮、磷水平条件下对氨氮的吸收效果最好,吸收率分别达到73.76%、71.85%,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吸收效果也最好,吸收率分别为80.10%、83.70%。综合多项指标,夏枯草在各个方面表现能力均较强,可作为滨岸缓冲带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9.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旨在阐明“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并从栽培角度系统研究其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方法】2010—2011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扬州、兴化、东海),以当地代表性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徐稻3号、连粳7号、徐优733等)和籼稻品种(两优培九、Ⅱ优084、新两优6380、扬两优6号等)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籼粳稻的生育安全性、产量、品质、温光资源利用、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和倒伏性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机插和摆栽两种轻简栽培条件下,粳稻生育安全性优于籼稻,后期耐低温,灌浆持续时间长。两年粳稻的平均产量,扬州分别为10.90和10.87 t•hm-2,兴化分别为10.93和10.65 t•hm-2,东海分别为10.49和10.41 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粳稻群体颖花量与籼稻相当或略少于籼稻,但籽粒的充实性状优于籼稻,这也是粳稻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粳稻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籼稻,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稍逊于籼稻。“籼改粳”生产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粳稻全生育期较籼稻明显延长,灌浆后期粳稻更能适应温凉天气,增加水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使得粳稻能够安全成熟;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能够增加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同时,粳稻后期能够适应低温天气而不早衰,维持强壮根系和较高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保证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结论】在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条件下,粳稻更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生育后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不仅能够安全成熟,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综合生产力高。  相似文献   
10.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