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93篇
  6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不同棉酚旋光体对棉铃虫和枯萎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同浓度的棉酚旋光体加入到人工饲料中,饲喂3龄棉铃虫(HelicovtrpaarmigeraHübner)至化蛹及羽化,发现不同棉酚旋光体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其程度为右旋(+)棉酚>左旋(-)棉酚,说明(+)棉酚比(-)棉酚对棉铃虫有更强的毒性。将两种棉酚旋光体加入枯萎病菌(FusariumvasinfectumATK.)培养基中,发现两种棉酚旋光体对枯萎病菌的发育均有抑制作用,并且(-)棉酚的抑制作用大于(+)棉酚。  相似文献   
103.
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发生规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1996~1997年系统调查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平作棉田和麦套棉田黄萎病发生消长情况,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发生规律与对照中棉所12存在较大差异。转Bt基因抗虫棉与对照品种相比,黄萎病发生前期,病株率低于对照品种,扩展缓慢,发病后期,扩展速度加快,病指超过对照品种,且全年隐症期短,在麦套棉田的发病高峰比对照品种推迟10d以上。从气象因子与病指和病株率的相关分析,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指和病株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大于对照品种,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对其病株率的相关系数,日照时数与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指和病株率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4.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90年代参试品种抗病性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河区试、长江抗病区试、麦套棉区试和夏棉区试三轮试验的60个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90年代以来参试品种的抗病性发展趋势为抗枯萎病性在达到较高水平后趋于稳定;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为上升趋势。不同熟性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早熟棉品种的抗枯、黄萎病性和兼抗性均优于中熟棉品种。来自黄河流域棉区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明显优于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105.
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因子及寄主抗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6.
转Bt基因棉及其抗虫性研究与利用进展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本文综述了转Bt基因棉的培育及应用,对鳞翅目害虫的抗性及对非鳞翅目害虫和天敌的影响,以及害虫对转Bt基因棉抗性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讨论了害虫对转Bt基因棉抗性的预防策略及转基因棉IPM体系的关键技术组成。  相似文献   
107.
建立了测定棉花脂肪酶(Lipase,EC 3.1.1.3.)活性的新方法,使其更灵敏和准确。研究发现该酶对不同底物脂解时的pH范围不同,以棉花本身含有油脂为底物(自解)时的最适pH为5.0;以分析纯三油酸甘油酯为底物时的最适pH为10.5。休眠的种子没有脂肪酶活性,随着种子的萌发酶活性迅速上升,到第4天达到高峰。棉花幼苗子叶、下胚轴及胚根均含有脂肪酶活性,但主要集中在子叶部位。用差示离心法将组织匀浆分为4个组分后发现,棉花脂肪酶为可溶性酶,脂质体上不具有酶活性。研究还表明脂肪酶活性与种子的成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受农艺因素缩节安浸种、棉酚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提出使用100~150mg/kg缩节安浸种(毛子)12小时,播种地温12℃或14℃,棉苗出土后气温15~18℃,可保持适度的酶活性,最有利于棉苗生长;高浓度棉酚导致脂肪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8.
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苗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及互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由小麦近缘物种硬粒小麦和节节麦发展而来的W7984和现代栽培种Opata.85作亲本,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RIL)群体。对该群体的111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应氮素(N.4.0mmol/L)和低氮胁迫(N.0.4mmol/L)两种情况下进行培养,4周后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个染色体组的918个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应用这些标记,研究了两种供氮情况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及基因间互作。结果表明,在氮素正常供应情况下,有7个与叶绿素含量有关的QTL,变异解释率在4.30%~13.45%,亲本双方对于叶绿素含量的贡献基本一致;在氮素胁迫下,有9个QTL与叶绿素含量有关,变异解释率在4.04%~11.73%,亲本W7984.对于叶绿素含量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表明小麦近缘物种在低氮胁迫下对于叶绿素含量有重要贡献;且低氮胁迫下,叶绿素含量还受基因间上位效应的影响。氮素正常供应时有1个位点(位于2B染色体上)、低氮胁迫下有2个位点(位于3A和3B染色体上)同时影响小麦干物质产量和叶绿素含量,而且此3个位点的效应都来自亲本W7984。这一发现表明,小麦干物质产量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报告了对棉花哈克尼西胞质型三系的改良方法、过程和效果,并讨论了其应用前景。主要取得两方面结果:(1)通过转育、选择和引种适应,使它的生产水平、纤维品质、农艺性状、恢复能力都得到改善;(2)通过输入显性无腺体基因 Gl_2,得到稳定的显无三系,其种仁棉酚含量极低,营养成分构成改变,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以7个四倍体品系与15个二倍体的品系及其27个杂交 F_1代为试材,田间试验测定其抗褐斑病性、前后期生长势、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以离亲优势 Dn 代表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用性状值估算亲本系的灰色关联度(r′_i)和系间遗传距离(D~2)及其与杂种 F_1代产量、杂种优势的回归、相关系数,来探索杂种优势组合预测技术,提高育种效率。结果表明:甜菜根产量、产糖量和前期生长势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而含糖率和抗病性的杂种优势较小,偏向于中亲值。灰色关联度(r′_i)与亲本的实际表现一致,可以用来反映亲本间综合性状的优劣。(r′_i)与 F_1根产量、产糖量和杂种优势呈强或弱的正相关。遗传距离(D~2)代表亲本群体间遗传差异,其与 F_1根产量、产糖量和杂种优势因亲本系综合性状的优劣而异,表现正相关或负相关。并对应用灰色关联度和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组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