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8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913篇
林业   1091篇
农学   1254篇
基础科学   673篇
  1423篇
综合类   3061篇
农作物   492篇
水产渔业   393篇
畜牧兽医   1352篇
园艺   399篇
植物保护   689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95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446篇
  2019年   412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670篇
  2011年   701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研究利用以生木薯淀粉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从腐烂木薯渣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可以降解生木薯淀粉的真菌菌株RSDF-7。根据RSDF-7形态和18SrDNA与28SrDNA之间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初步认定该菌株为曲霉属。菌株RSDF-7的粗酶液对多种不同的生淀粉底物均有水解效果;在以大米和玉米淀粉为底物时,其生淀粉分解活力比较高,分别为42%和40%。菌株RSDF-7的粗酶液具有良好的低pH稳定性,对生木薯淀粉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为4.5。在30min的吸附后,RSDF-7的粗酶液对生木薯淀粉的吸附力高达60%。使用HPLC对粗酶液的酶解产物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酶解产物中仅存在葡萄糖,表明菌株RSDF-7所产的生淀粉降解酶主要为糖化酶。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经RSDF-7粗酶液酶解后的生木薯粉颗粒破裂,形成空洞,说明RSDF-7粗酶液对生淀粉有较强的水解作用。可以预见,经纯化后的曲霉菌株RSDF-7生淀粉酶将来可以用于基于酶解的木薯淀粉转化。  相似文献   
992.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优良的抗逆树种,有很强的耐盐碱性。前期胡杨转录组研究结果显示盐胁迫可诱导果糖-1,6-二磷酸醛羧酶基因(PeALD)转录上调,提示该基因可能对胡杨耐盐性方面有某种贡献。为分析PeALD基因在胡杨耐盐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胡杨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胡杨果糖-1,6-二磷酸醛羧酶基因的全长cDNA,通过基因转化法尝试在烟草中过量表达该基因,并对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克隆的cDNA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羧酶,ORF为1177bp,是由247个氨基酸编码的疏水性蛋白,理论等电点为6.84,分子量为26.79kD。PCR与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的PeALD基因通过转化已经整合到烟草的染色体中,并在4个株系中得到较强的表达。转化株系表型筛选实验表明,在200mmol/L NaCl的MS培养基中培养15d后,野生型烟草植株无明显高生长,叶片全部黄化并萎缩;而转基因烟草高生长基本没有受到抑制,植株生长良好。说明在烟草中过表达PeALD使转化植株的耐盐性显著提高。光合数据结果显示,ALD基因能够降低盐胁迫对烟草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可能是PeALD过表达加速了卡尔文循环的运转,提高了CO2的固定速率,进而促进了光合活性,通过光合作用促进碳的积累,利于呼吸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产生ATP,为维持跨膜质子浓度梯度提供能量,从而有可能促进质膜上的Na+/H+逆向转运,利于细胞质膜保持拒盐性。这些结果初步验证了PeALD基因的耐盐性功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在耐盐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卫凡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43-45,53
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片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认为,该保护区是我国纬度最北的热带雨林的一块宝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保护物种也非常丰富,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目前保护区保护管理机构的层次和能力与保护对象不相协调,急待加强.藉此,对今后的自然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4.
建设和完善动物卫生体系,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是实现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长沙市动物卫生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完善长沙市动物卫生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5.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问题奶粉""皮革奶""假鸡蛋""瘦肉精"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威胁。本文通过对平遥县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和建议,供本县和其它地区畜产品安全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选育高产优良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分别选取16个菌株的10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7.448%;利用SPSS13.0软件中未旋转因子得分值计算出主成分得分,以特征值的贡献率大小为分配系数,计算出不同品种糙皮侧耳菌株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并聚类为3个组群,第1组的主要特点为产量高、菌丝生长速度快、单个子实体形态好;第Ⅱ组产量较高、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单个子实体形态较好;第Ⅲ组产量低、菌丝生长速度较慢.因此第1组和第Ⅱ组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品种选育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黄瓜组织中的内吸传导性。结果表明,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毒力,感染白粉病的叶片经200 mg/L的大黄酚处理2 d后,霉状物变褐色,病斑枯死。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黄瓜白粉病菌经大黄酚处理后,菌丝和分生孢子梗扭曲、变形,分生孢子塌陷。盆栽试验表明,利用大黄酚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较长的持效期,黄瓜子叶上喷施100 mg/L的大黄酚,20 d后接种病原菌,其防效仍达84.83%,与有效成分500 mg/L的硫磺悬浮剂防效相近。此外,大黄酚在黄瓜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跨层传导性,其横向传导性较弱,几乎无向顶及向基的传导性。  相似文献   
999.
以6个荔枝品种为试材,调查不同时期不同品种荔枝植株上荔枝蝽数量动态变化,分析其抗虫性。结果表明,蝽初孵盛期,植株百枝(梢)虫量最大,其中大丁香最多,三月红最少,随生长季推移逐渐减少;枝梢抽发期较老熟期的百枝(梢)虫量大。初步鉴定,三月红、对照(妃子笑)和白糖罂为抗,紫娘喜、大丁香和南岛无核为中抗。  相似文献   
1000.
合成条件对氧气氧化合成水钠锰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 a rainfed soil under wheat cultiv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d Agriculture, Rawalpindi, Pakistan. The treatments applied were: 1) a control (CK), 2) NPK (0.44-0.26-0.18 g pot^-1), 3) farmyard manure (FYM, 110 g pot^-1), 4)poultry manure (PM, 110 g pot^-1), 5) FYM (110 g pot^-1) NPK (0.44-0.26-0.18 g pot^-1), 6) poultry manure (PM, 110 g pot^-1) NPK (0.44-0.26-0.18 g pot^-1), 7) FYM (110 g pot^-1) NPK(S) (0.44-0.26-0.18 g pot^-1 one half of the NPK at sowing and the other half one month after sowing), and 8) PM (110 g pot^-1) NPK(S) (0.44-0.26-0.18 g pot^-1, one half of the NPK applied at sowing and the other half one month after sowing). The experiment was laid out using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Microbial biomass C, N and P content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up to the three-leaf stage. A slight decline was observed at the tillering stage in all treatments except with the organic manures NPK(S) treatments. After tillering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all treatments to the recorded maximum point at the full heading stage in all treatments except with the organic manures NPK(S) treatments. In the FYM NPK(S) and PM NPK(S) treatments; however, there was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microbial biomass up to the heading stage. At the harvesting stage a sharp decline was noted in all treatments. The C:N ratio of microbial biomass in tested soil ranged from 7.8 to 11.3, while C:P ratio of microbial biomass in the tested soil ranged from 22.6 to 35.1 throughout all growth stages of the wheat cr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