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62篇
  免费   1856篇
  国内免费   2357篇
林业   2298篇
农学   1487篇
基础科学   1278篇
  2837篇
综合类   14153篇
农作物   1938篇
水产渔业   865篇
畜牧兽医   4303篇
园艺   2042篇
植物保护   1174篇
  2024年   195篇
  2023年   569篇
  2022年   1305篇
  2021年   1307篇
  2020年   1154篇
  2019年   1188篇
  2018年   790篇
  2017年   1342篇
  2016年   866篇
  2015年   1239篇
  2014年   1356篇
  2013年   1628篇
  2012年   2370篇
  2011年   2408篇
  2010年   2288篇
  2009年   2090篇
  2008年   2191篇
  2007年   1989篇
  2006年   1656篇
  2005年   1285篇
  2004年   799篇
  2003年   524篇
  2002年   502篇
  2001年   562篇
  2000年   462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7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were applied to somatic chromosomes preparations of Oryza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ith labeled probes of C0t-1 DNA and genomic DNA from the cultivated rice.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 and size (Mb) of C0t-1 DNA in O.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47.1 ±0.16, 38.61 ±0.13, 44.38±0.13, and 212.33± 1.21,269.42 ± 0.89, 532.56± 1.68 Mb, respectively.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and size of genomic DNA from O. sativa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91.0, 93.6% and 634, 1 123 Mb, respectively, in which 365 and 591 Mb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from O. sativa genomic DNA, but not from repetitive sequences of O. sativa, and the uncoverage genome size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64 and 78 Mb,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karyotyp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ignal bands of C0t-1 DNA in O.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ly and moderately repetitive sequences in Oryza genus were conserved as the functional genes during evolution. The repetitive sequences reduplication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genome enlargement of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and O. officinalis genome enlarged more slowly when compared with O. meyeriana.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formed by reduplication, rearrangement, and gene selective loss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82.
以四川盆地遂宁组紫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崩解破坏过程和颗粒组成特点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其坡积物的持水性和抗冲性.结果表明,遂宁组紫色页岩随着崩解过程的进行,大粒径颗粒含量呈迅速减少趋势,而小粒径颗粒含量相对增加,经过4次崩解后,大于5 mm粒径颗粒含量仅为总颗粒含量的14.3%;坡积物饱和含水量随粒径的减少而增大;随粒径增?坡积物失水速度增加,回润能力变弱;同一粒径坡积物随坡度增加,抗冲性降低;不同台位耕作土从坡上至坡下小粒径颗粒含量增多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83.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O原子在Rh(100)表面的吸附,得到了电子特性及各种结构参数,并给出了不同覆盖度下O原子在Rh(100)表面上3个位置吸附后的能量,结果表明,O原子在Rh(100)表面可以发生稳定的吸附,最高吸附能为2.53eV。同时,通过对O原子的态密度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O原子在Rh(100)面上的吸附主要是由于O的2p轨道与基底金属的4d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4.
在昆明(粳稻区,海拔1901 m)、玉溪(籼粳交错区,海拔1636 m)两种生态环境下对11个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农艺性状的变化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昆明和玉溪之间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达极显著性差异;在玉溪有效穗、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明显高于昆明,而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低于昆明。在昆明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穗长和千粒重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玉溪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两种生态环境下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理论产量均为正向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均为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985.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8  
【目的】探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优培九、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绿素仪(SPAD)预设阈值指导下的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方式的产量与产量形成以及相应的稻米品质特性。【结果】在实时氮肥管理(RTNM)模式下,两优培九和汕优63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增产幅度分别达21.12%~57.65%和15.00%~31.18%。在实地氮肥管理(SSNM)模式下,两优培九和汕优63 SSNM处理比不施氮小区增产幅度分别达45.44%~50.71%和28.53%~32.40%。两优培九SPAD阈值分别由34~45的RTNM模式下,当SPAD阈值介于38~41之间时(氮肥用量120~165 kgN•ha-1)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汕优63则以SPAD阈值36~39(氮肥用量:120~165 kgN•ha-1)范围内有利于改善米质。SSNM模式下以SPAD施肥阈值为37-39(氮肥用量130 kgN•ha-1)进行氮肥运筹能显著改善两优培九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SSNM模式下汕优63以SPAD阈值为35~37时稻米品质相对较好,同时产量也比较高。【结论】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能较好地协调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关键措施是依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预设SPAD阈值。在本试验条件下,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两优培九以SPAD 38~39、汕优63以SPAD 35~37左右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部分地改善米质,可以作为生产上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时的推荐阈值。  相似文献   
986.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特性及其反演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目的】应用高光谱技术阐释土壤有机质光谱规律及对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为土壤肥力测定和评价提供指导。【方法】利用ASD FieldSpec Pro地物光谱仪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样本进行光谱测量。通过对获取的土壤样品高光谱反射率进行倒数、导数、对数和标准化比值变换,运用统计单相关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511 nm波长为诊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波段,采用450~750 nm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均值对507~516 nm敏感范围反射率均值进行标准化比值处理后获得的有机质诊断指数(OII)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算精度较高,它们存在着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有机质诊断指数(OII)反演模型为土壤肥力的快速测定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87.
从患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引起鸭产蛋锐减而不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Ⅰ型禽副粘病毒,命名为YH99V株。以YH99V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RT-PCR一步法扩增出其F基因的cDNA序列,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基因片段长度为1 750 bp,含有1个1 662bp的开放式阅读框架(ORF),编码553个氨基酸。将YH99V株F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新城疫毒株的F基因相应序列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2.7%-9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2%-99.3%。YH99V株在F蛋白裂解位点区的氨基酸序列与弱毒株在这一区域的序列完全相同,表明为弱毒株。根据F基因的全核苷酸序列,进一步绘制了Ⅰ型禽副粘病毒株F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YH99V株与Lasota等参考毒株同属于基因Ⅱ型,表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88.
对欧李(Cerasus humilis)茎尖进行了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预培养对欧李茎尖超低温保存有一定的影响,茎尖在含有0.5 mg.L-1BA和2 M甘油的B 5培养基上室温(25℃)下预培养3 d成活率最高;最佳预处理时间为60%PVS2处理10~20 min,玻璃化液(PVS2)处理时间为0℃下60 min.在优化的保存条件下,植株再生率达83.9%,再生植株生长和分化正常.这是欧李超低温保存成功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989.
利用6种鞘翅目昆虫引诱剂,分别在陕西秦岭火地塘林区、旬邑县马栏林区进行了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6种引诱剂中,4#、3#引诱剂对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松幽天牛(Asemum amurense)等针叶林木蛀干害虫有较好的诱捕效果。4#引诱剂平均日诱集鞘翅目昆虫30.5头/器,日诱集横坑切梢小蠹为28.8头。4#引诱剂可用于华山松大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松幽天牛等蛀干害虫的监测与诱杀。  相似文献   
990.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施P量与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黄芪生长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P水平对AM真菌的接种效果有显著影响,接种AM真菌能够提高黄芪根系菌根侵染率,但高P量抑制了AM真菌对黄芪的侵染。不同施P水平下接种AM真菌能有效提高黄芪产量、植株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含量,但对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并且在施P量为56~112 mg P/kg土水平下AM真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