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林业   239篇
农学   107篇
基础科学   97篇
  223篇
综合类   991篇
农作物   153篇
水产渔业   112篇
畜牧兽医   465篇
园艺   124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氮代谢生理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和"汕优63"为材料,测定不同水稻品种花后根系氮代谢相关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及蛋白水解酶活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根系伤流液量以及伤流液游离氨基酸及糖含量.结果表明,"9311"的GPT和GDH活性高峰出现在开花前,GS和GOT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第1、2周;"两优培九"除GS高峰在开花前,其余3种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花后1周;"汕优63"的4种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花后第2周."9311"和"两优培九"根系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峰出现在花后1周左右,"汕优63"的两峰值滞后于前两品种,分别推至花后第2周和第3周,这与3品种根系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优培九"根系伤流液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花后两周,早于"9311"和"汕优63"1周.伤流液的高峰和根系中游离氨基酸峰值相差1周,且滞后时间在品种间有所差别,"两优培九"相差1周,"9311"相差两周,而"汕优63"二者基本一致.3品种伤流液中"汕优63"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品种(P<0.01),而"9311"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品种(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根系的氮代谢高峰早于其他两个品种,而峰值低于其他两品种,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根系生理活性衰退早于其他两个品种;品种间根系的代谢高峰具有明显的强度和时间性差异;根系组织代谢高峰和伤流液峰值具有时间差,其差值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32.
极端干旱区生态过程与生态现象具有特殊性,分析生态信息的表达模式与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其内涵、特征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20世纪90年代初、2000年的TM和2005年的CBERS-2/CCD影像作为提取生态景观信息图谱的基础资料;依据干旱区MODS特有的耦合关系,将我国极端干旱区的新疆吐鲁番划分为4个一级类型与13个二级类型.同时,借助GIS符号库,从客观真实性与美观实用性等角度,设计了景观生态专题制图符号体系;极端干旱区景观生态信息图谱模式由图形和特殊符号,描述性数字参数,数学模型3个成分组成;在ERDAS 8.5及ArcGIS 9.0的支持下,编制了景观生态专题图,最终实现了景观要素的图谱表达.  相似文献   
33.
根据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γ射线穿过不同物质时衰减不同的原理,设计了煤矸石分选系统.该系统由给料系统、检测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构成.通过γ射线强度的探测装置,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和识别,最后执行系统对煤矸石进行分选.  相似文献   
34.
农业综合开发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应自觉服从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需要和根本利益出发,围绕新农村建设,创新科技,优化模式,深化内涵,做强产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能力,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径.使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5.
NaCl对库拉索芦荟的胁迫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00~400mmol/L NaCl胁迫对2年生库拉索芦荟的生长及体内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moL/L NaCl处理下芦荟植株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0和400mmol/L NaCl处理下干重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芦荟根系活力在200mmol/L NaCl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增加盐浓度,根系活力下降;盐胁迫处理的叶片电解质渗漏率显著高于对照,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盐胁迫下,芦荟体内Na^+和Cl^-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K^+和Ca^2+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Na^+主要积累在茎部,叶片和根系含量较小;Cl^-主要积累在叶片,茎部含量相对高于根系。盐胁迫下芦荟体内K^+和Ca^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随着盐浓度增加,叶片K^+含量明显增加,Ca^2+则相反。芦荟叶片保持相对较低的Na^+/K^+比率和较强的K^+和Ca^2+向上选择性运输能力,是芦荟具有一定耐盐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到最大值;玉米东西行向种植东侧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上午间作明显大于单作,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玉米阴天和晴天的光合速率,却明显降低了花生光合速率;在晴天,间作玉米花生的Fv/Fm、ΦPSⅡ日变化均呈倒抛物线,上午间作玉米明显大于单作的,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花生的Fv/Fm,中午花生的ΦPSⅡ间作低于单作,上午和下午反之;阴天的Fv/Fm、ΦPSⅡ,间作玉米除中午小于外,上午和下午均大于单作玉米,间作花生全天均高于单作花生,说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花生对弱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7.
履带式高地隙油茶果振动采收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茶人工采收效率低,劳动力成本大,且油茶果成熟期短、花果同期等问题,设计了可实现连续振动落果和收集的履带式高地隙油茶果振动采收机。采收机采用骑跨式车架沿油茶树种植行行走,利用曲柄摇杆机构驱动多排阵列的指排杆按照一定的运动轨迹对树冠两侧同时击打作业,落果通过收集板汇集后输送到果箱。根据击打轨迹对采收机击打装置的曲柄摇杆机构进行设计,并用ADAMS软件验证指排架运动轨迹。通过ANSYS软件对击打装置机架和采收机车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获得其前6阶固有频率,确定其不会发生共振。为接收振动掉落的油茶果,设计了高低错落分布的收集板,不仅能接收落果,且能顺利避开树干,实现整机在运动中完成振动落果和收集作业。最后,加工装配振动采收机样机,在击打液压马达转速为360 r/min条件下进行油茶林地整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茶果采收率为87.56%,花苞掉落率为25.86%,满足油茶果采收要求。  相似文献   
38.
西北现代生态灌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区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然而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地貌及社会经济状况导致了灌区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难以满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系统分析西北灌溉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功能低下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的内涵与特征,并基于农业生产“功能水分”来源,将西北灌区划分成了灌溉依赖型灌区、灌溉主导型灌区、灌溉补充型灌区和灌溉提质型灌区4类。以灌区农业生产系统、物能输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为建设对象,提出了灌区生态服务功能优化配置、灌区农田物能调控和灌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三大核心理论,构建了灌区系统控污与景观价值提升技术、灌排系统管控技术、作物生境要素综合调控技术三大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为我国西北灌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9.
为了快速评估农机作业重漏状况,针对农机往复作业模式下,通过在农机上装载智能终端设备,采集车载终端GNSS信息,分析农机空间运行轨迹数据,统计方位角分布频次,计算农机作业方向,提取农机作业线,进一步建立了农机作业行距评估模型。为了验证农机作业行距评估模型,于2021年6月25日在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开展实验,利用装载有自动导航系统的拖拉机,设定不同的行距,且每个行距进行往复直线作业,验证作业方向计算、作业线提取和作业行距提取等模型。结果表明,与实际相比,模型计算的作业行距平均误差为3.07%,均方根误差为0.14m,从整体上来看,识别的农机作业平均行距和实际行距比较相符,可为农机作业重叠、遗漏等农机作业质量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0.
基于卷积注意力的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地膜农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地膜覆盖农田的分布对准确评估由其导致的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作用,基于DeepLabv3+网络,通过学习面向地膜语义分割的通道注意力和空间注意力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判断农田是否覆膜的改进深度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对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中地膜农田的有效分割。以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西部解放闸灌区中沙壕渠灌域2018—2019年4块实验田的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与可见光遥感影像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同时考虑不同年份地膜农田表观的变化,设计了2组实验方案,分别用于验证模型的泛化性能和增强模型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改进的DeepLabv3+语义分割模型对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识别效果比可见光高7.1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地膜农田表观变化的深度语义分割模型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其平均像素精度超出未考虑地膜农田表观变化时7.7个百分点,表明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地膜农田的识别精度。其次,改进的DeepLabv3+语义分割模型能够自适应学习地膜注意力,在2组实验中,分类精度均优于原始的DeepLabv3+模型,表明注意力机制能够增加深度语义分割模型的自适应性,从而提升分类精度。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从复杂的场景中精准识别地膜农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