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77篇
农学   81篇
基础科学   41篇
  114篇
综合类   349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78篇
畜牧兽医   151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We designed a new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length of the ulnar nerve and determining standard values for F-wave parameters of the ulnar nerve in clinically normal beagles. Nerve length must be precisely measured to determine F-wave latency and conduction velocity. The length of the forelimb has served as the length of the ulnar nerve for F-wave assessments, but report indicates that F-wave latenc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ength of the pathway traveled by nerve impulses. Therefore, we measured the surface distance from a stimulus point to the spinous process of the first thoracic vertebra (nerve length 1) and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capula (nerve length 2) as landmarks through the olecranon and the shoulder blade acrom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shortest F-wave latency and the length of nerves 1, 2 or the forelimb were 0.61, 0.7 and 0.58. Nerve length 2 generated the highest value. Furthermore,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capula was easily palpated in any dog regardless of well-fed body. We concluded that nerve length 2 was optimal for measuring the length of the ulnar nerve.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浓度激素及其组合培养基对海南菜豆树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为建立海南菜豆树组培快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菜豆树幼嫩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及6-BA与NAA、IBA和NAA组合,进行诱导萌芽、增殖、生根培养研究,分析添加不同浓度激素及其组合的培养基对海南菜豆树组织培养的效果.[结果]海南菜豆树芽的诱导率随6-BA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6-BA质量浓度为4.0mg/L时,芽诱导率达100.0%,且长势良好;当6-BA质量浓度为3.5 mg/L、NAA质量浓度为0.2 mg/L时芽增殖率最高,增值系数达5.8;在生根培养中,当NAA质量浓度为0.2 mg/L、IBA质量浓度为0.3 mg/L时生根率最高,达76.0%.[结论]海南菜豆树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 mg/L;增殖培养以MS+6-BA 3.5 mg/L +NAA 0.2 mg/L效果最好;生根培养以MS+IBA 0.3 mg/L +NAA 0.2 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3.
褐菖鲉生长缓慢,在浙江南麂海域2001年4月30日放养0.9g的苗种,至2001年6月7日达8.3g,当年底达24.8g,2003年6月26日达112.3g。总养殖成活率20.1%,平均日增重0.14g,平均增重率0.62%。秋末至夏初低水温期是其主要生长期。冬春季养殖成活率高于秋夏季,第一年夏季养殖成活率低,仅28.1%。饵料系数为3.6,食性为杂食性,对网箱具有明显的清洁作用。在9~13%低水温期亦会摄食与生长。适温下限在7.2℃以下,适温上限在25.6℃以下。养殖方式以混养为宜,生产安排以10月份收购502左右的苗种养至翌年6月达100g以上规格出售为好,该养殖模式能避开台风期与高温期。褐鲉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近年颇受人们欢迎,其经济价值高,且我国沿海褐菖鲇苗种资源丰富,养殖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4.
水库不投饵网箱无公害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南阳市不投饵网箱养鱼发展到6万箱,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淡水不投饵网箱养鱼基地。丹江口水库(河南境内)和鸭河口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共有水面约70万亩,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连续进行不投饵网箱养殖鲢鳙鱼试验,经过逐步实施严格的养殖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所生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目前两座水库均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5.
王顺昌 《水产学报》2003,27(3):219-224
对中华绒螯蟹蜕皮间期和蜕皮后24h、48h和96h肌肉、肝胰脏及甲壳中钙和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蜕皮后肌肉中钙的含量较间期低,但从24h到48h有所增加。肝胰脏中钙的含量在蜕皮后各时间内无显著变化,甲壳中钙的含量在蜕皮后24h到96h呈增加趋势。甲壳的矿化作用在蜕皮后96h已接近完成。蜕皮后肌肉中磷的含量较间期高,以后变化不明显。蜕皮后肝胰脏中磷的含量高于间期,甲壳中含量较间期低。蜕皮后肌肉中钙磷比迅速降低,肝胰脏中钙磷比在蜕皮后24h无明显变化,但在蜕皮后24h至96h迅速降低。中华绒螯蟹蜕皮后外表皮对钙的矿化速度显著快于磷的矿化速度。  相似文献   
36.
方氏云(鱼尉)的排空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约 15℃水温下 ,投喂以细长脚 (Themisto gracilip es)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饵料 ,对成体方氏云 (Enedrias fangi)进行了排空率研究。对 3种排空模型拟合效果的分析显示 ,平方根模型最符合方氏云的排空。在不摄食阶段 ,全消化道内含物的量 (CDW)随时间 (TIME)的变化可以下式描述 :CDW0 .5=3.890 - 0 .175· TIME(R2 =0 .939,p<0 .0 0 0 1)。方氏云的排空率为 0 .175g/10 0 g wet· h。  相似文献   
37.
气送式油菜飞播装置投种过程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气送式油菜飞播装置作业时种子在离开投种管末端至到达土壤的过程中运移轨迹易受扰动而出现播种成条效果不佳甚至串行的问题,该研究对折叠式投种装置的投种过程进行了分析和优化。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种子在投种管内和投种过程中的运动学模型,根据DEM-CFD(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DEM-CFD)气固耦合仿真和高速摄像对种子在输送气流和无人机旋翼气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投种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参数进行优化。混合正交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在竖直投种管内速度变化的影响因子主次顺序依次为输送气流速度、投种管长度、投种管内径,其中输送气流速度、投种管长度对油菜种子在投种管内速度的变化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投种管内径对油菜种子在投种管内速度的影响一般显著(0.05≤P<0.1)。高速摄像及地面泥盒试验结果显示,将原有气固分离器改为种子加速器,即增加输送气流速度参与投种后,投种管末端气流速度为4.5 m/s时,竖直位移30 cm处种子的平均水平分位移为4 cm,投种管正下方30 cm处泥盒内种子落地条带宽度为5.2 cm,比有气固分离器的结构,种子平均水平分位移减少3.1 cm,条带宽度减少7.9 cm,与仿真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满足油菜成条飞播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38.
为促进大豆副产物资源利用,开发新型营养面制品,本试验以豆渣为原料,利用柠檬明串珠菌E12为发酵剂制作豆渣酸面团,探究不同豆渣酸面团添加量(0%、20%、30%和40%)对馒头面团(对应编号分别为S0、S20、S30和S40)发酵活力、动态流变特性、抗氧化特性以及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并研究豆渣酸面团馒头(对应编号分别为CS0、CS20、CS30和CS40)的感官品质,以及在贮藏期间馒头质构和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豆渣酸面团会降低馒头面团的弹性、黏性和综合黏弹性。馒头面团的抗氧化特性以及膳食纤维含量随着豆渣酸面团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添加量为40%时,S40馒头面团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15.61%和79.59%,比S0增加了5.10和15.02个百分点,总膳食纤维含量达到3.91 g·100g-1,比S0增加了138.79%。豆渣酸面团的添加量为20%时,CS20馒头的比容和延展率与CS0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对馒头的外观、色泽、风味和口感产生了积极影响,整体可接受度达到7.8。在贮藏5 d后,CS0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分别增加了180.85%、69.62%和98.08%,而CS40分别增加了76.19%、30.88%和33.96%,与CS0相比增加量显著减小,且在贮藏期间CS40的水分含量始终高于CS0,表明豆渣酸面团有利于减缓馒头的老化。本研究为实现豆渣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及新型营养的酸面团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9.
以西番莲香气物质较丰富的紫果‘台农1号’为试材,选取未成熟(T1)、近成熟(T2)和完全成熟(T3)3个时期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个果实发育过程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同时检测对应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脂氧合酶(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以期了解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主要致香物质变化情况及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西番莲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很大的提高,3个时期检测的香气物质总数分别为72种、95种和136种,总峰面积呈倍数增加;未成熟(T1)和近成熟(T2)2个时期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完全成熟(T3)时期主要的挥发性香气为酯类,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达80.31%;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酯类香气的种类和含量不断的提升,其中己酸乙酯,1-甲基己酯-己酸、丁酸乙酯、辛酸乙酯、1-甲基辛酯-丁酸、己酸己酯、1-甲基己酯-丁酸、丁酸己酯、(Z)-3-己烯基酯-己酸、乙酸己酯、2-甲基-辛酯-丙酸、辛酸己酯、3-羟基乙酯-己酸、(Z)-2-丁酸-乙酯等含量提升或占比较大,这些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的酯类在西番莲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致香作用。LOX是酯类合成第一步的限速酶,AAT为酯类合成最后的关键酶。对不同发育期果实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LOX、A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3时期AAT酶活性显著的提升。由此推断,紫果西番莲果实发育过程中LOX和AAT酶的活性与酯类香气成分形成直接相关,酶活性的提升促进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40.
为了提高北京地区冬小麦播种质量,参照播种机国家标准和小麦播种机播种质量的检测指标,试验筛选了6种常用的冬小麦播种机,在2种耕整地方式下进行了田间播种选型试验。结果表明:在秸秆粉碎+重耙的耕整地方式下,大华2BMYF-9型旋耕条播机与郓农2BMFZS-12型振动深松播种机为适宜播种机型;在秸秆粉碎+重耙+翻耕+旋耕的耕整地方式下,郓农2BMFZS-12型振动深松播种机与鑫飞达2BMF-9型播种机为适宜播种机型。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耕整地方式,选择相适应的小麦播种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