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45篇
  免费   2389篇
  国内免费   3752篇
林业   3116篇
农学   3044篇
基础科学   2231篇
  4381篇
综合类   17139篇
农作物   2819篇
水产渔业   2033篇
畜牧兽医   6072篇
园艺   2531篇
植物保护   1920篇
  2024年   195篇
  2023年   682篇
  2022年   1603篇
  2021年   1669篇
  2020年   1615篇
  2019年   1536篇
  2018年   1112篇
  2017年   1825篇
  2016年   1352篇
  2015年   1950篇
  2014年   2044篇
  2013年   2352篇
  2012年   3312篇
  2011年   3408篇
  2010年   3159篇
  2009年   2853篇
  2008年   2705篇
  2007年   2567篇
  2006年   2111篇
  2005年   1671篇
  2004年   1084篇
  2003年   781篇
  2002年   911篇
  2001年   817篇
  2000年   713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2年   7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和氮肥运筹对结实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均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以及稻谷产量,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稻米胶稠度,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且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优于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同时,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均以m基肥∶m蘖肥∶m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模式最优,均能有效调节水稻灌浆结实期叶片SPAD值,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稻谷产量;但稻米品质方面,高土壤肥力以m基肥∶m蘖肥∶m穗肥为5∶3∶2时最佳;而低土壤肥力可适当提高氮肥后移比例,以m基肥∶m蘖肥∶m穗肥=3∶3∶4最佳。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灌浆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以及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47*~0.90**);与垩百度、垩白粒率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而高土壤肥力下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分别与齐穗后19~27d剑叶SPAD值,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齐穗后13~19d剑叶SPAD值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992.
Y两优2号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Y58S与远恢2号配组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具有超高产、株叶形态优良、丰产性好、米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通过云南省红河州审定,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93.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利用1986-2015年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长治区试点参试品种的试验资料,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对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8年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68.163kg·hm~(-2)或1.57%。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增加,穗粒数略有减少,株高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灌浆期延长,其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0.18%、0.26%、-0.03%、-0.26%、-0.12%、-0.05%、0.17%。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和变异情况及区域布局、气候条件和育种现状分析,选育抗旱节水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面临的挑战和最终目标。为了适应当前耕作制度、生产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选育应在加强品种抗旱节水性选择的基础上,通过适当降低株高增强抗倒性来进一步增加穗数,通过选育穗子较大、小穗数适中、结实性好的品种来提高穗粒数,通过选择灌浆期长且灌浆速率高的品种来提高品种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D1b类型。  相似文献   
995.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20 kg/667 m~2时产量最高;盐碱地条件下,增施氮肥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此外,施氮量的增加还会显著降低稻米的蒸煮品质与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7.
王路  李玉厚  孙丽艳  韩俊  崔洪斌 《大豆科学》2006,25(1):94-96,93
以大豆胚轴为原料,通过正交设计确立制备含染料木黄酮的糖配体酸水解条件,水解酸液的浓度为2.5 mol/L、水解温度为90℃,水解时间为3h.根据糖配体的溶解度与极性经AB-8大孔树脂柱乙醇溶剂分步淋洗(水→30%乙醇→80%乙醇)分离及以氯仿:甲醇:20%冰乙酸,体积比为7:3:1为展开系薄层小量制备出纯度为48.6%大豆异黄酮糖配体染料木黄酮.  相似文献   
998.
 为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7类共21种杀虫剂对2006年和2007年采自南京市江浦地区的白背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最高(LC50=004~026 mg/L);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啶虫咪、氯噻啉、毒死蜱、氟虫腈等也有较高的毒力(LC50<4.50 mg/L);异丙威、敌敌畏虽然触杀毒力稍低(LC50>19.85 mg/L),但两者在生产上仍广泛应用,所以把以上12种药剂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的推荐品种;同时还比较了该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供试药剂敏感性的年度间差异,其中对毒死蜱、异丙威、丁硫克百威、速灭威这4种药剂的敏感性下降了66.7%~71.4%。对2006年南京江浦种群用吡虫啉连续筛选15代的结果表明,1~15代抗性上升433倍,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2295,存在抗性风险。另外,还讨论了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999.
在有无除草剂的影响下,研究不同密度三裂叶豚草(0、0.08、0.32株·m-2)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三裂叶豚草对大田旱生作物的危害表现.结果表明:未施除草剂条件下大豆的株高要大于施除草剂条件下大豆株高;施除草剂条件下,苗期大豆分枝数随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在结荚期,则随豚草密度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大豆茎重在开花期和结荚期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大豆地下部分生物量,除开花期施除草剂的处理外,均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可通过向农田中适当的施用除草剂抑制三裂叶豚草对农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为创制大穗型小麦种质材料,利用具有大穗多小穗性状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材料"兰小黑"和普通小麦杂交得到一批大穗型衍生后代.综合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SCAR标记、微卫星(SSR)和醇溶蛋白(A-PAGE)技术对这些大穗型后代中的8个单株进行分子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GISH检测后代含2个外源信号;1RS特异SCAR标记检测后代均含有黑麦1.5 kb的1RS特征条带;醇溶蛋白检测后代都出现了黑麦碱基因Sec-1特征条带.筛选小麦21条染色体长短臂上各6对引物,结果发现只有1BS上的3对引物未扩增出1BS的条带,其余引物均扩增出了各自的相应条带.由此确定这8株小麦-黑麦大穗型衍生后代为1BL/1RS易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