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林业   186篇
农学   218篇
基础科学   101篇
  205篇
综合类   550篇
农作物   120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351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基于Internet的鱼病远程会诊系统的设计与初步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会诊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医学手段。针对传统鱼病诊断专家系统对疑难病症难以确诊的问题,提出应用远程会诊系统来辅助多个异地专家交互讨论,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专家对鱼病的远程会诊,进一步改善鱼病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本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体系,使用NetMeeting进行信息交流。该远程会诊系统目前在天津示范区进行试运行,结果表明这种会诊方式在鱼病诊断领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2.
Evolution of toxicity upon hydrolysis of fenoxaprop-p-ethy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ydrolysis of fenoxaprop-p-ethyl (FE), a widely used herbicide, was studied in aqueous buffer solutions at pH ranging from 4.0 to 10.0. The degradation kinetics, strongly dependent on pH values, followed first-order kinetics. FE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neutral media, whereas it degraded rapidly with decreasing or increasing pH. In acidic conditions (pH = 4, 5), the benzoxazolyl-oxy-phenyl ether linkage of FE was cleaved to form ethyl 2-(4-hydroxyphenoxy)propanoate (EHPP) and 6-chloro-2,3-dihydrobenzoxazol-2-one (CDHB). While in basic conditions (pH = 8, 9, 10), herbicidal activity fenoxaprop-p (FA) was formed via breakdown of the ester bond of the herbicide. Both the two pathways were concurrent in neutral conditions (pH = 6, 7). Toxicity studies on Daphnia magna showed that FE was most toxic to D. magna with 48 h EC(50) of 14.3 micromol/L, followed by FA (43.8 micromol/L), CDHB (49.8 micromol/L), and EHPP (333.1 micromol/L). Mode of toxic a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HPP exhibited toxicity via polar narcosis, whereas CDHB belonged to reactive acing compound. The mixture toxicity of CDHB and EHPP was nonadditive and can be predicted by a response addition model.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of overall FE toxicity to D. magna in the aquatic systems needs to consider the degradation of FE.  相似文献   
43.
欧洲花楸引种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丰富北方寒冷地区珍贵园林绿化树种资源,于1986年从波兰引进欧洲花楸种子,进行了播种繁殖,对其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欧洲花楸生长迅速,生长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下旬,全年生长期为120d左右。3年生实生苗进入快速生长期,年平均生长量达146.3cm;5年生实生苗即可开花结果。该树种适宜在东北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44.
45.
在山东莒南县花生田利用生物食诱剂和性诱剂对常见夜蛾科害虫成虫进行虫情监测,并对食诱剂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效果进行研究。食诱剂和性诱剂监测结果表明,花生田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等夜蛾科害虫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出现在7月12日;性诱剂仅能诱捕到雄性成虫,食诱剂可同时诱捕到雌性和雄性成虫,其诱捕到的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雌雄比分别为1∶0.68、1∶5、1∶3和1∶1.4。食诱剂撒施、化学防治、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处理后第10天花生叶片受害率分别为9.51%、6.73%、6.24%,百株虫量较对照降低68.68%、76.39%、85.87%,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应用防控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46.
甜樱桃花芽不同发育时期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甜樱桃花芽不同发育时期均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甜樱桃桑提娜和黔樱一号不同发育时期花芽为材料,通过qRT-PCR技术检测28S rRNA、EF1-a1、EF1-a2、UBC、RPL13、18S rRNA、RSP3、CYP40、ACT2和α-TUB3等10个常用看家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综合评价其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EF-1a2和RSP3在所有样品中稳定性最好。分别以EF-1a2、RSP3及EF-1a2+RSP3作为内参基因检测不同发育时期花芽生长素运输载体AUX1基因及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基因的表达模式,该2个基因在不同内参基因标定下表达模式相同。表明EF-1a2、RSP3及EF-1a2+RSP3可作为甜樱桃花芽不同发育时期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47.
烟草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有效防治的生防菌,通过稀释涂布法从烟株根际土壤分离到一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69-1,经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壮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并用该菌株进行烟草青枯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菌株69-1处理烟株茎围、有效叶片数、最大叶宽、最大叶长、上中下部烟叶单叶干重、最大叶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且对烟草青枯病的相对防效达60.42%,同时对不同处理组的初烤烟叶进行化学成分的检测分析,发现菌株69-1处理相对于对照组烟叶品质更佳。该菌株菌剂处理不仅可以提高烟株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而且还提高烟叶品质和产量,可为烟草青枯病生物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8.
【目的】杂交鳢( Hybrid snakehead)为我国重要的特种水产鱼类,为摸清杂交鳢弹状病毒 (Hybrid snakehead rhabdovirus, HSHRV) 的感染状况,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2 月对珠三角地区养殖的杂交鳢弹状病毒病展开调查。【方法】对繁育阶段的杂交鳢 亲本、鱼苗、水样进行随机采样;养殖阶段则选择固定时间进行随机采样,并在病害暴发时采样。监测周期内共采集 333 份样品,每尾鱼经无菌解剖后,取绿豆大小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混样,保存于液氮中,用于提取 RNA;以反转录的 cDNA 为模板,采用 qPCR 技术进行 HSHRV 检测。【结果】感染 HSHRV 的鱼体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游动、打转,体表无明显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鱼鳔充血发红或肿大;qPCR 检测结果显示,333 份样品的 HSHRV 平均阳性率为 13.21%,阳性样品主要集中在4 - 11 月,其中,8 月份的样品阳性率高达 23.91% ;养殖阶段的 HSHRV 平均阳性率(17.01%)显著高于繁育阶段的平均阳性率(3.26%);从鱼体规格来看,HSHRV 最易感 10 cm 以内的鱼,阳性率高达 32.20%,主要在 3 -9 月检出;HSHRV 最不易感 20 cm 以上的鱼,阳性率低至 9.52%。【结论】明确了繁育阶段和养殖阶段以及不同养殖规格杂交鳢的 HSHRV 阳性率,为深入了解杂交鳢弹状病毒病的流行规律提供参考,以期为养殖过程中杂交鳢弹状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9.
从浙江各地、江苏南部和上海等地采集的西瓜枯萎病株和其他瓜类植株上,分离纯化尖孢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菌种23个(每个菌种来自一个植株样本).接种试验表明:酉瓜植株上分离的19个菌种,有16个对长蜜、新红宝和圳宝等3个酉瓜品种表现为致病性,而其他菌种表现为非致病性.所有23个菌种均获得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nit mutant).根据来自同一菌种nit突变株的营养体亲和性与突变类型鉴定,选择3个西瓜致病菌的Nit M类型突变株(W 024~5,W 072~4和W 014~9)为营养体亲和性测试株.各菌种上获得的nit突变株分别与测试株作营养体亲和性配对反应,23个菌种可划分成8个营养体亲和群(VCG)和1个营养体自身非亲和类型.16个西瓜致病菌中,除一个为营养体自身非亲和类型外,其余均属同一亲和群(M1001),而与西瓜非致病菌不存在营养体亲和反应.由此显示:营养体亲和群与西瓜枯萎病菌存在相关性,而与地理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50.
采用“风油精法”(EB 法)对不同生态型的1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染色体 G 带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生态型品种染色体 G-带的带纹数和特征均与普通生态型品种不同、在高原生态型内的不同籼粳亚种间,G-带带纹数有差异,而带纹特征无明显区别;普通生态型内不同籼、粳亚种间的 G 带带纹特征略有不同,而带纹数无明显差异。不同生态型水稻染色体 G-带带型差异大于籼、粳亚种间的差异。两种生态型水稻品种对风油精浓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我们推测,两种生态型水稻可能起源于不同地域。即高原生态型水稻起源于云贵高原,普通生态型水稻起源于华南地区。各生态型内亚种之间的带纹差异则可能与各自长期生存和演化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