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8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林业   3686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16篇
  389篇
综合类   1791篇
农作物   31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樟子松人工林的自毒作用,为樟子松人工林持续经营奠定技术基础。[方法]采用樟子松人工林下的表土、根际土、非根际土、地面枯落物的浸提液进行樟子松种子发芽试验,研究樟子松人工林是否存在自毒作用。[结果]樟子松不同浸提液中均存在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根际土壤浸提液(1∶3)处理对樟子松种子活力指数、芽长、胚根长和幼茎长无显著影响;表土浸提液(1∶3)处理对幼茎长无显著影响,但对种子活力指数、芽长、胚根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非根际土浸提液(1∶3)处理除对胚根长无显著影响外,对种子活力指数、芽长、幼茎生长均有显著和极显著抑制作用;地面枯落物浸提液(1∶5)处理对胚根长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种子活力指数、芽长、幼茎长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樟子松地面枯落物可能是其种子萌发及胚芽生长抑制物质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92.
以油松人工林样地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油松人工林胸径—冠幅模型、胸径生长模型,对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进行模拟抚育与预测。结果表明:(1)模拟抚育后,林分平均胸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种群密度大于4 000株/hm2的样地和2 000~4 000株/hm2的样地抚育后平均胸径相似。(2)种群密度在2 000株/hm2以下的林分在抚育后第6 a可再次进行抚育。(3)种群密度在2 000株/hm2以上的林分在抚育后第9 a可再次进行抚育。  相似文献   
993.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经营密度下的生长情况,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间伐强度为50%、33%、25%、20%以及未间伐5个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分析在不同间伐强度下胸径生长、树高生长以及蓄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度的间伐能够伐除小径阶的林木,直径分布曲线左偏型减弱。间伐强度为20%、25%、33%、50%的林分年平均胸径生长量分别是0.99、1.05、1.25、1.30 cm,比未间伐的生长量0.83 cm都高,且各个间伐强度下林木胸径生长由大到小依次为优势木、中庸木、劣势木;间伐强度为20%、25%、33%、50%强度间伐的林分树高生长量分别是0.94、0.91、0.89、1.01 m,未间伐的生长量为0.92 m,差异均不显著。林分蓄积结构的分析发现,间伐后1 a,林分的蓄积生长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4.
大青山林区米老排人工林伐桩萌芽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3年生米老排伐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伐桩基径(≤30 cm、30<X≤40 cm、40<X≤50 cm、>50 cm)及伐桩高度(≤5 cm、5<Y≤10 cm、10<Y≤20 cm、>20 cm)对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度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不同的伐桩基径级之间,30<X≤40 cm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伐桩基径对其萌芽植株数量影响差异显著,但对胸径及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伐桩高度在≤5 cm和5<Y≤10 cm时,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且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全国第7次(2004-2008 年)和第8次(2009-2013 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IPCC法估算了我国9种主要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和龄组特征,探讨了近年来主要造林树种的固碳能力。两次清查间隔期间,9种人工林平均碳密度增加了1.6 Mg·hm-2,总碳储量增加了126.89 Tg,年平均增加25.38 Tg。杨树和桉树年固碳量较高,分别为10.21、9.96 Tg·a-1,碳密度增加量分别为4.32、7.72 Mg·hm-2。2009-2013年间9种人工林各龄组的碳密度为:幼龄林(8.82 Mg·hm-2)<中龄林(24.01 Mg·hm-2)<近熟林(29.37 Mg·hm-2)<过熟林(30.89 Mg·hm-2)<成熟林(35.67 Mg·hm-2)。幼龄林和中龄林占主要人工林总面积的70.52%,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和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人工林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随林龄增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选择4种不同林龄(9年生、18年生、33年生、43年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及全氮含量总体上以4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速效钾及全钾含量有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磷元素则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时,各林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相对偏低。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及全磷的含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而有效磷含量则表现出先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拐点在40 cm左右。总体上,人工落叶松林土壤随林分年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7.
太行山地区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元素分配及循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以太行山丘陵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标准木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侧柏人工林(26 a)生物量约45.55t/hm2,林分净生产力为2.07 t/hm2;生物量分配排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2)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为455.23 kg/hm2,积累量的排序为:CaNP.(3)灌草植被层营养元素积累量顺序为:CaNP,灌草层3种元素总贮量仅占乔木层的5.5%.(4)凋落物营养元素年归还量为337.12 kg/hm2,3种营养元素归还量排序为:CaNP,Ca的年归还量最高,为271.66 kg/hm2,分别是N和P的4.42倍和69.12倍.(5)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养分年归还量和富集系数排序均为CaNP;吸收系数排序为CaNP;利用系数、循环系数排序是NCaP,侧柏对N的利用系数最大;Ca的富集能力最强.分别是N,P的1.9和2.8倍.侧柏的N周转时间最短(1.22 a),P周转时间最长(3.63 a),Ca周转时间居中(1.43 a).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落叶松人工林结构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地区不同结构类型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贮水能力及入渗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密度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均匀结构、六行结构、四行结构、二行结构,分别为1.33、1.22、1.19和1.10 g/cm^3,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土壤密度相反,分别为26.36%、48.99%、54.49%、56.00%;2)初渗速率变化范围为1.20-2.27 mm/min,10℃时的渗透系数K10大小依次为二行结构(1.04 mm/min)〉四行结构(0.81 mm/min)〉六行结构(0.67 mm/min)〉均匀结构(0.61 mm/min),30 min累计入渗量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3)4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的饱和贮水量在1 054.20-2 239.80t/hm^2之间,其中二行结构的土壤贮水量最大。因此,二行结构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文效益较高,是落叶松人工林营建时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999.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短轮伐经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积蓄产生的潜在影响。[方法]以广西七坡林场短轮伐期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年、5年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碳氮分配格局,探讨砍伐和炼山等短轮伐经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损失的潜在影响。[结果]3年、5年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28.02、155.90 t/hm2,氮储量分别为9 673.24、8 798.33kg/hm2。②3年、5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分别是植被层碳储量的2.86、2.66倍,氮储量分别是植被层氮储量的31.17、41.59倍,表明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库仍主要集中在土壤层。③3年、5年生桉树干材获取对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造成的碳(氮)损失比例分别为17.11%(0.83%)、19.05(0.92%)。[结论]桉树干材获取等桉树短轮伐经营行为可能使其生态系统碳损失较大,氮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