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438篇
农学   190篇
基础科学   38篇
  86篇
综合类   1180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198篇
园艺   405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71.
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是天水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丰富栽培苹果品种。优化品种结构,解决天水市主栽苹果品种富士结果较晚、着色度差、大小年严重、产量低等问题.我们从199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苹果芽变选种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选出了苹果新品种天富1号,在甘肃省兰州、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大面积推广。目前栽培面积已在3000公顷以上。成为陇东南地区苹果晚熟主栽品种之一。(本文彩照见封面)  相似文献   
72.
南黄海族小黄鱼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2004年度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曳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用小黄鱼网次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应用LSD方法对南黄海族小黄鱼昼夜渔获率差异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小黄鱼昼夜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不同的洄游阶段昼夜网次间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昼夜无垂直移动现象,常年处于底层,为典型的底层鱼类;在利用底曳拖网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无需修正昼夜网次间小黄鱼的渔获率,用获取的调查数据即可估算资源量。  相似文献   
73.
酸枣新品种‘蓝猫1号’和‘蓝猫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猫1号’和‘蓝猫2号’酸枣是从野生酸枣资源中选育出的良种。2个品种的果实均为鲜红色,长圆形,大型果,‘蓝猫1号’单果质量4.86 g、可食率89%,‘蓝猫2号’单果质量4.78 g、可食率89%。‘蓝猫1号’鲜果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分别为25.10%和2.19%,‘蓝猫2号’的分别为27.05%和2.12%。‘蓝猫1号’在石家庄地区4月上中旬萌芽,6月中旬盛花期,9月中旬白熟期,果实成熟期9月下旬,11月上旬落叶;‘蓝猫2号’在石家庄地区4月上中旬萌芽,6月初盛花期,果实成熟期9月中旬,11月初落叶。‘蓝猫1号’和‘蓝猫2号’抗病性均较强,白熟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时‘蓝猫1号’裂果率要高于‘蓝猫2号’。适合河北省酸枣适生区栽培。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枣(Ziziphus jujuba Mill.)和酸枣(Z.jujuba var.spinosa)叶脉序的关系,选用黄土高原丘陵枣区的枣(55个)、酸枣(28个)和过渡型(7个)共计90个样品,利用LEAF GUI叶脉序分析技术,测定了叶脉密度(VLA)、叶脉间距离(IVD)和节点数(Nodes)等14个指标,主成分分析选出8个枣叶脉序特征指标,研究了枣和酸枣叶脉序指标特点及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贫瘠生境中生长的酸枣,其叶脉间距离(0.094 mm)、网眼面积(2.84×10~(-4)mm~2)和节点数(17 823个)都显著低于黄土高原丘陵区枣园栽培条件下的枣(p0.05),而酸枣的叶脉密度(7.14 mm·mm~(-2))显著高于栽培条件下的枣,表现出很高的生态适应性。并且,枣叶脉序特征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15.24%~74.69%)大于酸枣(20.37%~52.84%)。因此,枣和酸枣可以通过权衡叶脉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酸枣相比枣,更倾向于选择高叶脉密度、低网眼面积、低节点数的适应策略。对陕北样品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1.8时,分为I、II两大类群;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的样品聚类分析,在1.69时,分为I、II两大类群,分别为酸枣和枣,过渡型在两个类群中都有。说明酸枣经过渡型向枣的演化,也说明叶脉序可以区分枣和酸枣。而栽培枣被分为4个类群,相似系数为1.29,种间结构较为复杂,是由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营养繁殖模式所决定。  相似文献   
75.
王兴祥  张桃林  张斌  王明珠  何园球 《土壤》2003,35(1):66-68,88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试验结果表明间作5龄和9龄南酸枣分别竞争利用了施用于毗邻花生9.66%和30.15%的氮肥,从而促进了间作南酸枣的生长。同时,南酸枣与花生间氮素竞争对毗邻南酸枣带的花生产量下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6.
利用野生酸枣资源嫁接大枣,是丘陵区发展枣树的一种简便、快速、易行的方法,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管好嫁接后的枣树,成为生产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一些具体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7.
周尚兵 《农业考古》2006,(1):145-149,155
有两个因素导致了唐代南方山区居民的增加:逃户与北人南迁事件。唐前期,地主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及官府赋役的逐渐加重,均田制下的小农纷纷破产。尽管破产农民可以通过租佃土地或佣力谋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选择了逃亡,逃户问题遂成为唐代官府的一大难题。据冻国栋先生的研究,逃户的白热化是在高宗、武后以至玄宗时期,其基本流向是进入官府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主要流往江南、山南、剑南乃至岭南一带,他们是唐代山区、丘陵地带及其它后进地区经济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典型的逃户例子莫过于武后时陈子昂所指出的剑南道东部的山林中,“今诸州逃走户有三万余,在蓬、渠、果、合、遂等州山林之中,不属州县”。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北人纷纷南迁进入长江流域,导致南方本就紧张的土地供应更形剧烈,而南迁北人所能娴熟应用的谋生技术是旱地农耕技术,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寻找旱地的高潮。山区居民的增加,畲耕农业技术遂被规模性地在山区应用,唐人的诗文忠实地记下了这一历程。一、问题的再提出大泽正昭先生对唐宋时代的畲田农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唐宋时期实行畲田的地域相当广大,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山区,“包括有唐代山南、江南两道的大部分以及剑南道的东部。这里明确的地名是以州县为代表的,实际上畲田实施区域仅是这些州县周边的山间地,并没有包括山地的全部范围。”对于从事畲耕作业的民族,“包括莫摇的蛮从事畲田是明确的,不过,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是否从事畲田,现在还不能确认。”但南方山林中不可能有现成的熟地供逃户或南迁户耕种,只能是开垦新地,而原有土著民——蛮族人所使用的畲耕方式及平原居民已有的开荒技术提供了现成的山地开发范例。再结合自居易“结茅栽芋种畲田”等诗句来看,汉族逃户与乱时迁入山区的汉族民户从事畲耕应是可以确认的。前述逃户分布区与畲耕分布区恰相一致,当然不是一种偶合。  相似文献   
78.
1水稻病虫1·1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预计第3代稻飞虱在鄂东南、鄂西南发生程度为5级(大发生,下同),鄂东沿江、江汉平原南部发生程度4级(中等偏重,下同),其它地区3级(中等发生,下同);第4代、第5代稻飞虱全省4~5级。预计第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3级,第3代稻纵卷叶螟全省发生程度4级,局部5级,第4代稻纵卷叶螟4~5级。1·2二化螟预计第2代二化螟全省大部发生程度为5级,鄂西南2级。卵孵盛期南部稻区7月4日至7月25日;北部稻区7月18日至8月5日;第3代二化螟在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东沿江稻区发生程度4级,局部5级。1·3三化螟预计第2代三化螟在全省大部…  相似文献   
79.
1砧木选择与处理选择树势强健、无病虫害的枣树做砧木。如果用酸枣,应在嫁接的上一年按株距1~1.5m、行距2~3m选优去劣先进行定株。5年生以上大树要先修枝,留健壮主枝3~5个高接换头,同时去掉多余枝条,嫁接部位最好距离地面1~1.5m。2接穗的选择与处理选择优良品种的1年生枣头做接穗,粗度以0.8~1.2cm为宜。采集接穗结合修剪进行,一般在3月下旬进行,最晚在发芽前10d采集。修剪时剪下枣头,去掉二次枝后,剪成15cm长的段,蜡封后,每20根一捆,平放在低温处(最好是地窖),用湿沙埋好,沙子湿度以手握成团、撒开即散为宜。3嫁接时期砧木芽萌动时为最佳嫁…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