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4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石河子东大塘天山云杉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东大塘风景区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的种群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合理保护现有资源,在东大塘风景区选取了20个样地(10m×10m),对该地区天山云杉种群的年龄结构、高度结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进行了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种群个体数量主要集中于Ⅱ、Ⅲ、Ⅳ龄级(个体数量比重占86.05%),幼苗、老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径级结构表明,种群的优势径级在6-22 cm,其个体数占总数的89.46%。种群的高度结构表明,种群高度基本呈正态分布。静态生命表分析表明,种群天山云杉的Ⅰ、Ⅱ龄级的死亡率为负,种群Ⅳ、Ⅴ龄级的死亡率最高,累计达80.1%。以标准化最高存活量为起点天山云杉的存活率基本符合属于DeeveyⅢ型。  相似文献   
42.
天山北坡天山云杉的种群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新疆天山北坡天山云杉的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年龄结构中幼苗幼树(Ⅰ级)比例最大(82.11%),中树(Ⅲ-Ⅵ级)和大树(Ⅶ-Ⅹ级)比例次之,小树(Ⅱ级)比例最小(0.26%)的规律;2)种群死亡率在Ⅰ径级最高(99.70%),随着径级的增加,死亡率呈现"高-低-高"模式,种群生命期望呈现"低-高-低"的模式;3)天山云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即Ⅰ径级存活指数最高(6.91),Ⅱ径级(1.16)急剧下降,Ⅱ-Ⅴ径级逐渐上升,随后逐渐下降;4)种群格局随取样尺度由25-400m2增加,聚集强度逐渐降低,其中,在取样规模为25和150m2尺度上聚集分布强度较大;5)随着种群年龄增加,分布格局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幼苗幼树在取样规模为25和150m2尺度上聚集分布强度较大;中树在50m2和150m2尺度上较大;而小树和大树聚集强度不受取样面积影响。因此,天山北坡的天山云杉天然林应适当间伐以促进更新,种群更新的最适林隙面积为25m2。  相似文献   
43.
以经历过林隙透光抚育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种的存活曲线以及重要值两种方法,对林隙透光抚育红松林的结构及稳定程度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抚育后的林分中的主要树种红松、杨树和白桦的存活曲线均接近直线型,表明各主要树种均处于稳定状态;红松的重要值均明显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白桦与杨树的重要值是最高的,红松的重要值与阔叶树重要值总和相当,表明抚育措施在达到保留与培育目的树种红松的前提下,为群落正向演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群落的树种结构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44.
对昌江县的4种濒危药用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特征。结果表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和野龙眼(Dimocarpus longan)种群属于增长型,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种群属于衰退型,野荔枝(Litchi chinensis)种群属于稳定型。白木香和野荔枝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海南龙血树种群接近DeeveyⅠ型,野龙眼种群接近DeeveyⅢ型。结合静态生命表的分析,整体上白木香和野龙眼种群表现为增长型、海南龙血树种群表现为衰退型、而野荔枝种群表现为稳定型。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较差,人为干扰明显,需要进行必要的保护。  相似文献   
45.
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龙荔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龙荔种群为调查对象,编制其静态生命表,进行种群生存分析。通过绘制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龙荔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种群的存活率呈单调减少,相应的积累死亡率呈单调增加,其下降或增加的幅度是前期大于后期。种群生长过程中在第Ⅳ龄级存在一个死亡高峰。说明在自然保护的情况下龙荔种群的生存状况仍然严峻,需适当进行人为护理并加强资源调查,对优良种质进行异地保护。  相似文献   
46.
在28℃±0.5℃的条件下,应用叶盘法组建了玉米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生殖力表。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各螨态发育历期分别为:卵3.56d~3.77d,幼螨2.08d~2.52d,若螨2.15d~3.44d,成螨16.85d~21.00d;完成1代需8.00d~10.52d,寿命24.85d~32.76d。t检验表明,除卵期、幼螨期外,雌螨和雄螨在其它虫态历期间均存在显著(t0.05=2.03,df=36,p<0.05)或极显著(t0.01=2.72,df=36,p<0.01)的差异。单雌总产卵量为89.72粒,日均产卵量5.64粒;雌成螨羽化后平均1.24d开始产卵,产卵率曲线表现为单峰型,日均产卵率在羽化后6d~10d达到高峰,此后迅速下降。截形叶螨在玉米上的存活曲线属于Ⅰ型曲线,死亡多发生于发育后期;净增殖率(R0)为37.5628,周限增长率(λ)为1.2221,内禀增长率(rm)为0.2006,世代平均周期(T)为18.0755d,种群加倍时间(DDP)为3.4554d。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分析五大连池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结构特征,揭示蒙古栎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五大连池火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种群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及动态,通过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发展趋势。  结果  4座火山蒙古栎种群均低龄数量不足,以Ⅴ~Ⅶ龄级成熟树个体为主,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均为Deevey Ⅱ型;生存分析表明:4个种群具有前期逐渐减少、中期趋于稳定的特点,但危险率加剧上升,种群在Ⅵ龄级之后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东焦德布山、小孤山和南格拉球山蒙古栎种群忽略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大于0,种群表现为增长型,考虑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等于或趋近于0,种群表现为稳定型,而尾山蒙古栎种群Vpi和V'pi都小于0,种群表现为衰退型,且4个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时间序列预测表明:4个种群在未来2、4、6个龄级后个体数量均有减少趋势。  结论  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当前均为稳定型,但小树阶段有限的环境资源导致个体数量下降趋势显著,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形成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随着种群发展有向衰退转化的趋势。图5表5参40  相似文献   
48.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区域群体密度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随龄级的增加而降低,幼龄群体密度较大,群体密度变化呈倒“J”型.群体密度动态变化指数Vpi=0.005%,群体增长的潜力有限,趋近于稳定型;存活密度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群体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1-4龄级阶段骤降,而后缓慢上升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生存分析证明,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表现出前期锐减、中后期平稳减少直至衰退的变化规律;谱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除受基波影响外,还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小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49.
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分析了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核桃楸种群的径级结构以及树高与胸径的关系,绘制了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种群中龄个体数相对稳定,但幼龄个体数不足,更新和发展受到限制;对核桃楸种群胸径与树高进行研究拟合分析可知,直线拟合与对数拟合均能反映核桃楸种群胸径与树高的生长动态关系,但是对数拟合比直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大;生命表分析结果显示,核桃楸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Ⅰ型,生存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50.
大蜀山短毛椴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大蜀山短毛椴(Tilia breviradiata)种群的数量动态,根据对短毛椴种群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危险率函数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结果表明:短毛椴种群以中大径级个体数量较多,幼龄级个体数量较少,种群处于成熟阶段;种群死亡趋势是生长后期高于生长前期,在Ⅶ~Ⅷ龄级的年龄阶段出现死亡率高峰,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短毛椴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幼苗数量较少;量化分析表明现阶段整体为稳定型种群,结构增长性很低.选择合适的恢复和保存方法促进短毛椴种子萌发和更新层个体发育是保持该种群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