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扫描电镜对八角黄瘿蚊和八角红瘿蚊雌、雄成虫的触角及其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成虫触角鞭节共12个亚节,每节呈中部稍缢缩的圆筒状;雄成虫触角鞭节共24个亚节,其形态有2种,即中间部分膨大的球状和中间部分缢缩、两端膨大的葫芦状。在2种八角瘿蚊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6种类型的触角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短绒毛、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及环丝。其中,锥形感受器具有Ⅰ型、Ⅱ型2种亚型;环丝在雄成虫触角上表现为环状毛形态,在雌成虫触角上则表现为缠角毛形态;柱形感受器仅在雌成虫触角上观察到。2种八角瘿蚊成虫的触角感受器类型、形态相似,仅存在细微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82.
在病毒侵染机体的过程中,机体的多数组织器官可以高效产生干扰素。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能够有效识别病毒侵染机体过程中的相关模式分子(例如病毒复制中间产物双链RNA)的细胞受体是产生干扰素的主要感受器,这些细胞受体(例如Toll样受体和RIG-Ⅰ样受体)能够诱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并且被激活的感受器可以启动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产生特定的干扰素。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病毒能够倾向性地去激活特定的细胞感受器,并且产生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论文主要从Toll样受体和RIG-Ⅰ样受体的结构入手,讨论宿主细胞模式受体在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行使的功能,并简单介绍干扰素在抗病毒过程中的信号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  相似文献   
84.
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对半滑舌鳎头部无眼侧皮肤表面特殊感受器的感觉生理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刺激时,无眼侧特殊感受器神经产生诱导放电信号,表明无眼侧特殊结构能对机械刺激产生反应;化学物质刺激时,随着反应浓度的增加,无眼侧特殊感受器神经的诱导信号的反应幅度和频率明显增加,表明无眼侧特殊结构对化学刺激产生反应;不同化学物质刺激强弱顺序:沙蚕提取液>L-精氨酸>L-甲硫氨酸>L-赖氨酸>L-组氨酸>二甲亚砜>L-甘氨酸>L-丙氨酸。实验表明,无眼侧特殊结构具有对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产生反应的双重感觉功能。据推测,这种皮肤感觉器官可能是一种与摄食有关的,在摄食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体表感觉器官。  相似文献   
85.
柚木野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并描述了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 Walker幼虫触角及其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观察结果如下:柚木野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头上有触角、单眼、感觉刚毛、上唇、下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须、吐丝器等。幼虫头部下方有1对触角,触角上有6种感受器,分别是毛形感器、短毛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栓锥感器和小锥形感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栓锥感器,下唇须上有刺形感器。在吐丝器前方有1对锥形感器。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柞栎象(Curculio dentipes)寄主定位机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柞栎象触角形态、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柞栎象触角上有感受器5种类型10个亚型,分别为:刺形感受器2个亚型、毛形感受器4个亚型、锥形感受器、齿形感受器2个亚型和腔形感受器。柞栎象雌雄成虫触角性二型不明显,很难作为形态上性别鉴定的可靠依据。雄虫触角感受器数量多于雌虫,但差异不显著。柞栎象触角感受器从基部至端部(柄节至棒节第4亚节)有明显的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87.
麻楝蛀斑螟触角感器和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Moore))触角和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观察,为麻楝蛀斑螟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器,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稀疏,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蛾间未见显著差异。麻楝蛀斑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的节间膜上,腺体表面排列着许多锥形刺状突出体,即为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腺体细胞。  相似文献   
88.
用于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免疫传感器感受器部件的研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兽医科技》2004,34(6):64-66
  相似文献   
89.
为了明确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Gravenhorst)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本试验对雌、雄蜂触角及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颈双缘姬蜂触角具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等5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分2种类型,锥形感受器分6种类型。毛形感器在雌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雄蜂,锥形感受器11只分布于雄蜂的触角上,而锥形感受器IⅡ、Ⅳ、V和Ⅵ及腔锥形感受器仅分布在雌蜂上,板形感器在雄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雌蜂。本文对5类感受器的形态进行了详尽描述,并与其它寄生蜂的感受器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各类型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
为进一步了解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若虫的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寄生行为,利用扫描电镜对亮腹釉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亮腹釉小蜂雌成虫触角上存在5种感受器,分别是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乳头状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末端指形感受器;亮腹釉小蜂雄成虫触角上存在4种感受器,分别为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乳头状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又可以根据外部形态的差异划分为4个亚型,即毛形感受器类型1、2、3、4。此外,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类型2和毛形感受器类型3在亮腹釉小蜂雌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雄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数量。这些形态学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性别亮腹釉小蜂的触角感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