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8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60篇
综合类   15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1.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不同林龄、不同土层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地细菌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并以附近的半固定沙地为对照,分析了科尔沁沙地油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放线菌门(35.62%)、变形菌门(21.87%)和酸杆菌门(14.46%)是油松人工林地和对照的优势门;营造油松人工林显著改变了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R=0.581,P=0.001);不同林龄间细菌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但0~2 cm、2~10 cm和10~20 cm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油松人工林地0~2 cm土层中的拟杆菌门较2~10 cm和10~20 cm提高223.37%和142.33%;0~2 cm土层中的黏球菌门较2~10 cm和10~20 cm提高76.17%和39.88%;0~2 cm土层的游动放线菌属丰度较2~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提高5.70倍和6.69倍;0~2 cm土层的芽单胞菌属丰度较2~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提高2.22倍和5.09倍。科尔沁沙地营造油松人工林显著改变了沙地细菌群落结构,林地表层土壤参与碳、氮循环及抗真菌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412.
为探讨辽西干旱地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中植被、土壤等系统的演变特征,揭示刺槐林恢复生态系统的效果,对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的地表植被特征、林分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人工刺槐林平均冠幅先增加后降低,平均高度、胸径逐渐增加,平均分枝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物种数先降低再逐渐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草本植物的盖度逐渐降低,草本植物的平均高度先降低再增加;土壤的电导率、容重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均为先增加再降低,各处理的总孔隙度表现为林龄6 a 12 a 24 a 18 a;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林龄18 a 24 a 12 a 6 a,全氮含量逐渐增加,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全钾、有效磷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碱解氮的含量逐渐增加。研究表明人工刺槐林能改善干旱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草本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413.
西双版纳橡胶林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土壤肥力等,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之一。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剖面各层(共计105个土壤样品)的分形维数D值。结果表明,分形维数D值介于2.636 2~2.885 0之间,分形维数与0.002 mm的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02~0.05 mm的粉砂和0.05~2.00 mm的砂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林型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同,10龄和22龄橡胶林土壤粒径分布曲线的波动性较32龄橡胶林的小,各层颗粒之间的差异性较32龄的大;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全钾含量和自然含水率都在p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粉砂体积百分含量除与上述土壤基本性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还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显著负相关,而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14.
2018年3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中,分别选择邻近分布、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地段,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在每块标准地内按S形随机设置5个代表性采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03环刀采集原状土壤,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的含水量、密度、孔隙度、持水量);依据试验测定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及林龄对秃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土壤密度为0.852~1.011 g·cm-3、总孔隙度为53.69%~78.48%、最大持水量为53.11%~78.48%,同层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土壤密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415.
【目的】揭示林型和林龄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嫩江流域固沙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估算具有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年龄序列的11、30、45年生樟子松和6、15、26年生小黑杨2种人工林,以及28年生天然榆树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等),确定林型和林龄对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结果】(1)在植被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尤以樟子松人工林为最佳;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两者植被年净固碳量随林龄变化规律却不同,前者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后者随林龄而递增。(2)在土壤固碳方面,杨树人工林优于天然榆树疏林,而樟子松人工林却不及天然榆树疏林;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分别为先增后稳型和递增型。两者的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被改变,在水平空间上,前者降低了上、下部土壤层的碳储量,且在上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后者增加了中上部土壤层碳储量,且在...  相似文献   
416.
2018年3—4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地理位置毗邻、立地条件相似的区域,以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的秃杉人工林中分别设置3个样地(20 m×30 m),测定样地林冠郁闭度、林分密度,林木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在每个林龄阶段样地外选择3株平均木并伐倒,分别测定树叶、树枝、干皮、干材、根系鲜质量,并按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测定生物量鲜质量,计算林分各结构层次生物量;在每个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 m×1 m木框架尼龙网收集器,按凋落叶、凋落枝、杂物等组分分别测定年凋落物归还量;选取不同结构层次植物各组分样品,分别测定N、P、K、Ca、Mg质量分数;以养分贮存量与分配、养分年净积累量、养分利用系数、养分循环系数、养分周转期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邓肯(Duncan)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林龄阶段秃杉人工林养分积累、分布及其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林木各器官5种养分元素质量分数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干皮、树枝和树根,干材最低;各器官中不同养分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N、Ca、K、P、Mg。(2)乔...  相似文献   
417.
通过定点监测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探究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水分分布与亏缺程度。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选择10,15,25,40年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农地(0年)为对照,调查分析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为农地(18.80%)>10年刺槐林(16.43%)>15年刺槐林(15.47%)>40年刺槐林(13.87%)>25年刺槐林(13.38%);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水分均处于亏缺状态,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水分亏缺呈增大趋势,平均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为19.38%,25年刺槐林土壤水分亏缺程度最大(27.76%),40年时略有恢复(25.80%);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程度随林龄增加呈增大趋势,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只在40年刺槐林均有出现。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和科学经营人工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18.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林龄与不同分类水平解磷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建南平选取5个林龄(4、15、24、43、100年)杉木人工林,用改进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定0~20 cm土壤中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扩增的phoD基因进行测定,得到不同分类水平上解磷菌的相对丰度。【结果】在同一林龄杉木林中,总体上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大小依次是Residual-P>NaOH-P>NaHCO3-P>H2O-P>HCl-P。土壤中H2O-I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NaHCO3-IP含量随林龄增加先升后降,在43年时最大。随林龄增加,土壤NaOH-P含量波动明显,表现为24年>100年>43年>4年>15年。有机磷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林龄变化表现为100年>24年>43年>15年>4年。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  相似文献   
419.
为研究林龄转移理论和线性规划法在森林收获调整中的应用,对位于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林场的速生阔叶中径材林采用林龄转移理论和线性规划法进行两次龄级结构调整。调整期间能满足木材收获量最大且调整后各龄级分布结构达到显著改善(更加接近均匀分布)的要求。结果表明,将林龄转移理论和线性规划法结合应用于森林收获调整过程中能取得较好的收获调整的效果。  相似文献   
420.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人工核桃林(幼龄林(林龄为0~10 a)、中龄林(林龄为10~50 a)、古核桃林(林龄大于100 a))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测定、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林龄核桃林林下土壤养分、酶活性进行测定,林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土壤养分、酶活性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龄变化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硝态氮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各类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过氧化物酶活性、β-葡聚糖酶活性外,其他酶活性随着林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西藏古核桃林林下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中龄林显著降低(P<0.05),且林龄间物种组成差异显著(P<0.05)。中龄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古核桃林林下Pielous均匀度指数与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β葡聚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