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8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60篇
综合类   15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解随林龄增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选择4种不同林龄(9年生、18年生、33年生、43年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及全氮含量总体上以4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速效钾及全钾含量有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磷元素则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时,各林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相对偏低。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及全磷的含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而有效磷含量则表现出先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拐点在40 cm左右。总体上,人工落叶松林土壤随林分年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72.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相似文献   
73.
从分析法正林的永续的林学假设出发,研究天然林的林龄转移滞后现象。通过固定小班的基础假设,由黑龙江省两次独立的、间隔近40a、总面积达300万hm^3的森林经理资料,成功地获得天然同龄林2153个“固定小班”的林龄转移资料。经林龄转移资料归一化处理,构造出三类天然林林龄转移概率矩阵。发现天然同龄林普遍存在林龄转移滞后现象。林龄转移滞后的概率为0.15~0.35,且略有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林龄转移滞后的概率也与林分的优势树种有关,生长速度快的软阔林龄转移滞后的概率略高一些。分析产生林龄转移滞后现象的林学机理是,组成林分的林木枯损率会随着林木年龄的加大而增大。根据上述分析对第一、二林龄公式作了相应的修正,并对森林的成熟龄作出新的解释。上述结论对采伐量和轮伐期的论证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分析兴安落叶松林龄及落叶松林木与落叶松毛虫耐害性的关系,提出了以林木材积连年生长量损失的百分数作为度量林木耐害性的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了在一定年龄范围内(15 ̄45a),兴安落叶松林木对落叶松毛虫的耐害性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强,并且这种作用在高失叶率下更明显的结论;同时也指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即在这一年龄段兴安落叶松林木的材积连年生长量随林龄增加而迅速增高。落叶松林木年龄越大,抗落叶松毛虫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明确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Populus davidiana)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配特征,为评价其碳汇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山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7个土壤剖面(0~100cm土层)的土壤样品,对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体积质量为1.07~1.69g/cm3,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3种林龄山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53~17.59g/kg。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5.31t/hm2,相同林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林龄整个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全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正相关;中龄林、近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K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K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含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10~20cm土层为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20~100cm土层则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  相似文献   
77.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樟子松林地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密度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以及N、P、K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全Ca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交换性Ca质量分数逐渐减少。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78.
山西太岳山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为揭示维持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生物学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太岳山林区40,80和110年生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高氧化活性有机碳(F1)、中氧化活性有机碳(F2)、低氧化活性有机碳(F3)、稳定有机碳(F4))含量、pH、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粒径分布,分析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难被氧化分解的有机碳组分(F3和F4)占总有机碳的70%以上,且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增大而增高;易被氧化分解的有机碳组分(F1和F2)占总有机碳的30%以下,随林龄的增大占比总体降低。40,80和110年生油松林在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系数分别为2.69,5.77和6.60,在10~20 cm土层分别为3.42,5.90和6.36。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呈增大趋势;在0~10 cm土层,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呈降低趋势,土壤砂粒含量呈增大趋势。地表凋落物现存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F4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与稳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1主要受全氮、阳离子交换量、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综合影响;F2主要受pH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综合影响;F3主要受粉粒含量、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的综合影响;F4主要受pH、全氮、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的综合影响;总有机碳主要受pH、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综合影响。【结论】当油松林林龄为40~110年时,随林龄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均得到改善,林龄越高,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越强,土壤有机碳库越稳定。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究滇中磨盘山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对天然降雨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为区域水土资源保护、森林结构调整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2019年5至10月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磨盘山观测的74场降雨资料,采用滤纸色斑法对华山松人工林(中龄林15 a,成熟林40 a,过熟林60 a)的林内外的降雨雨滴同时进行观测。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1场降雨,针对不同降雨条件分析了3种林龄林分对雨滴能量特征的影响。[结果] ①华山松林林冠层对雨滴有汇集与分散作用,中龄林对雨滴分散作用更强,成熟林次之,过熟林则表现为较强的汇集作用。②林内外雨滴终点速度与雨滴直径均具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林内雨滴终点速度排序为:中龄林 > 成熟林 > 过熟林。③雨滴直径及降雨强度的增加均可增强林内外的降雨能量,且雨滴能量与二者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不同降雨条件下,降雨动能与雨滴径阶均可拟合为幂函数,林内雨滴能量排序为:中龄林 < 成熟林 < 过熟林。其中,中龄林对雨滴能量的削弱作用更为明显。④中龄林对雨滴的缓冲势能效果最好(66.67%),占降雨总势能的52%,成熟林次之(31.58%),过熟林最弱仅为20.64%。[结论] 随树木年龄的增长林冠减缓雨滴能量的效果减弱。因此,对于成熟林以上的华山松人工林林分,应及时进行林分采伐与更新,且注重保护林下枯落物,以减轻由林下雨滴造成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0.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采用网袋法,比较21、29、36年生油松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分解速率、基质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所观测的14个月内,不同林龄油松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差异较小,均呈快椔龡快的规律,翌年5至7月份凋落物分解速率低于2005年同期的分解速率.21 a、29 a、36 a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为26.97%、26.10%和23.96%,半分解周期分别为2.21 a、2.29 a和2.54 a,周转期分别为9.54 a、9.91 a和10.94 a.凋落物分解速率、半周转期、周转期失重率仅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林龄对叶凋落物N影响最大(P=0.004),对粗灰分(P=0.028)影响显著.林龄对纤维素、木质素、粗脂肪、粗蛋白影响不显著.不同林龄叶凋落物C/N(P=0.009)、木质素/N(P=0.048)显著差异,C/N、木质素/N与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关系数均为-0.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