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1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10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试验采用树干注射法,对不同药物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环素、土霉素、螺旋霉素和红霉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枣疯病病情,土霉素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3种抗生素。选出防治枣疯病效果最好的配方组合为土霉素2000毫克/千克+吲哚乙酸100毫克/千克+病毒灵1000毫克/千克+200毫克/千克板蓝根合剂+300毫克/千克果树复壮剂。疯树愈后复发可能与防治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22.
枣疯病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枣树上的癌症,无法治疗。但据我们多年调研,认为防治枣疯病是一项全民性的运动,只要大家联起手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就可控制该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23.
1 发病规律 1.1 传染途径 1)嫁接传染。病菌可通过各种嫁接传染,只要砧木或接穗一方带病,即可使嫁接树发病。2)媒介昆虫传播。中国拟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闪光小叶蝉、橙带拟菱叶蝉等在病树上吸食后再到健树上取食,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  相似文献   
24.
枣树主要病害有枣褐斑病、枣锈病、炭疽病、枣疯病等,每年给枣农造成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25.
26.
大雪枣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枣树新品种,果实最大者100g,晚熟,管理粗放,适应性强,我国南北均可栽植.现简要介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7.
枣疯病是大枣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感病幼苗多数当年即死亡;感病大树产量逐年下降,病枝不结果或结不成熟的畸形果,3~5年内逐渐衰退死亡,给广大枣农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为此,我们于2010年开始成立课题组,对“枣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对枣疯病的发生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总结出防治枣疯病的经济有效的综合措施,使试验园枣疯病年发病率由11.2%降到1.2%左右,防治效果达98.2%,发病大树治愈率达96.0%,产量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28.
2010年12月25日,由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河北省枣树重大病虫无公害治理技术"通过了河北省林业局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针对目前枣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病虫(枣疯病、枣缩果病、裂果病、绿盲蝽蟓、皮暗斑螟)危害严重的问题开展研究。对我国传统主栽品种抗性进行了调查研究,选育出大果、优质、抗枣缩果病、裂果、枣疯病的系列新品种9个,通过国家审定新品  相似文献   
29.
根据枣疯病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出4条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一种适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可视化LAMP检测技术,对优化后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枣疯病植原体,且LAMP产物的特异性通过MaeⅡ酶切得到验证;灵敏度较常规PCR高出100倍;并可通过肉眼观察反应液颜色变化,直接判定结果。建立的枣疯病植原体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适用于基层及现场快速检测,为枣疯病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0.
枣疯病病原菌可能系类菌质体,通过嫁接、分根传播,在自然界中国拟菱纹叶蝉为传毒昆虫,据1995年高歌,在该市阴平镇石头楼村等地枣风病发病率达40%-50%。从1995-1997年采用农业措施、喷药防治、防治效果显著,病株率分别下降为15%,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