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沙拐枣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花棒、杨柴、沙蒿、沙打旺等混播技术措施,飞机播种造林2500hm^2,出苗及生长状况良好,适宜飞播造林。  相似文献   
12.
沙拐枣为试材,对其幼枝和茎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和研究,同时辅以泡果沙拐枣的茎的解剖学研究为对照,以期探讨沙拐枣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沙拐枣的幼枝和茎的解剖结构显著不同,沙拐枣作为新疆荒漠植被中防风固沙的优良植物,其幼枝解剖结构已随环境发生特化,具有1~2层呈栅栏组织状排列的细胞,1层为海绵组织状排列的细胞,皆具叶绿体,皮层内含有粘液细胞等,表明沙拐枣长期对干旱、高温生境的适应,促使其更为强烈地分化出旱生结构,因而具有明显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白皮沙拐枣根系与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乔木状沙拐枣育苗造林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木状沙拐枣为蓼科沙拐枣沙拐枣种子的优选品种,具有抗干旱、高温、风蚀、沙埋、盐碱的能力,沙拐枣耐瘠薄,适应性强,结实早,易于繁殖,生长迅速,可形成乔木状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10年(2001~2010)的驯化栽培,将具有高抗旱、耐风沙的野生灌木阿拉善沙拐枣从民勤沙区引种至兰州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驯化栽培,该种植物在兰州地区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结籽和成熟,从播种(移栽)出苗(萌发)至结籽成熟生长160d以上.植株高度80~113cm,5月出苗(萌发),8月开花,10月种子成熟.干鲜比1:4.4,茎叶比1:2.0.种子产量538.4kg/hm2(千粒重64.46g),青草产最12809.8kg/hm2.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种植第5年的植株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各接近50%,其根系具有很强的同土护坡能力.营养含量中等,可消化吸收率高.阿拉善沙拐枣在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作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灌木树种使用,亦可饲用.种植方式以育苗移栽效果最佳,耐粗放管理,种苗成活后不再需浇水、施肥.  相似文献   
16.
沙拐枣属植物为灌木或半灌木,多分枝,是荒漠地区优良固沙和饲料植物。文章论述了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对于规范全国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信息与实物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引水渠沿线建植5a的人工固沙区内,选择自然生长的沙蒿和沙拐枣灌丛,依据冠幅大小设置5个水平距离梯度和4个土层深度梯度.对比研究了二者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两种灌丛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中下部2层(20~40 cm和40~6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P<0.05)高于上部2层(0...  相似文献   
18.
沙拐枣群落特征与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沙拐枣群落的组成成分及种的多样性、群落的外貌特征、垂直结构、分布格局和种间联结以及群落的演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拐枣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2.5197、均匀度为0.8004,个体密度为8.89株/100m ̄2,群落盖度约1%;沙拐枣种群王泊松分布,天然更新能力强,呈入侵状态;群落演替表现为初期种的多样性较高而向顶极方向趋于减少;并根据群落密度提出了治沙栽植密度为74-111株/亩和封沙育草中对沙拐枣群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引入"构件"一词来表述植物体的不同组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发展为种群构件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发展(Bazzaz et al.,1978;Halle et al.,1978;Harper,1977;1980;钟章成,1992)。对木本植物而言,其地上部分枝或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通过不断重复的、持续的活动产生新的分枝,构成了复杂的枝系构件和多样的外部形态特征。克隆种群对环境因子的反应首先表现在种群个体的构件结构上,对克隆植物构件的统计研究可涉及个体(基株)、分株和枝系3个水平(董鸣,1997),从构件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  相似文献   
20.
对古浪县沙拐枣种子和1~2年生沙拐枣插穗繁殖进行了不同的预处理,根据保存率的对比结果对2种繁殖方式最佳预处理后的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拐枣种子采用PEG-6000最佳浓度预处理后,节省成本41 731.2元/hm2;沙拐枣插条采用最佳处理后,节省成本18 555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