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5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37篇
  164篇
综合类   40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30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1.
国内湿地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随着近年来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功能下降、污染日趋严重等危机,国内外学者对湿地保持着持续关注与研究,其中对湿地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就是湿地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对国内十多年来有关重金属污染方面的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回顾总结了湖泊、河流、三角洲以及滨海等类型湿地的底泥、水体及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与迁移特征,重点对重金属的种类、空间分布以及分析方法等进行总结归纳。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对污染物评价的方法以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使用最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感潮河道重金属污染底泥为对象,研究了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环保清淤及稳定化资源化处置方案.“绞吸挖泥+机械脱水+固结”工艺系统的应用,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置路线.对河涌底泥环保清淤,快速脱水减量化,对环境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并可以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有效固化、稳定化,使主要重金属离子毒性浸出均匀,改性固结后可以作为建筑用土进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3.
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综述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等物理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入大;生物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且难以达标。从经费投入和处理效果来看,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在做好污染底泥处理的同时,关键枯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14.
汪斌  谭建新  代静玉 《土壤通报》2007,38(1):106-110
本文探讨了腐殖酸对池塘底泥中铅、镉的离子形态分布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富里酸(FA)能使底泥中铅、镉的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含量下降,而有机结合态和可溶态的含量升高,但是胡敏酸(HA)则使其它各形态均向有机结合态转化。随着FA浓度的提高底泥中铅、镉的可溶态含量也呈增高的趋势,但是HA的作用与此相反,这就表明FA能活化底泥中的铅、镉,而HA则起到了钝化作用,且它们的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另外,无论是FA还是HA它们对底泥中铅、镉的离子形态分布及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出对铅的作用大于对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千岛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污染。千岛湖不同监测点底泥Cu、Zn、M n、Pb、Cd、A s、Hg等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坝前、毛竹源和三潭岛监测点M n、A s和Hg含量较高。不同采样点,底泥重金属污染度有差异,表现为毛竹源>三潭岛>航头岛>茅头尖>大坝前>排岭水厂>街口,毛竹源测点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街口重金属污染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6.
采集镜湖底泥及水样,研究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分析底泥TN、TP重金属与上覆水体相同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镜湖底泥TN、TP与水体TN、TP含量呈有著相关性,底泥N?P释放再悬浮是镜湖水体TN、TP来源之一。(2)镜湖除Cd严重超标外,Cu?Zn?Pb含量都很低;Cd(n)与Cd(w)有较好的负相关性,Cu(n)与Cu(w)?Zn(n)与Zn(w)?Pb(n)与Pb(w)相关性差。本研究为有关部门治理和管理镜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滇池水富营养化现状及对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水面种植高等植物净化和修复的思路.即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滇池污染水域水面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或绿色植物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或湿生植物,在收获农产品、美化绿化水域景观的同时,通过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富集N、p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当植物被运输出水生生态系统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随之从水体中输出,达到化害为利、净化滇池水质的目的,使滇池水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从以下两方面科学评估滇池蓝藻水华“十三五”治理效果:(1)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对2016—2020年Landsat8-OLI卫星数据进行S-G滤波处理,反映滇池蓝藻水华浓度的时空分布;(2)针对滇池沿岸蓝藻水华浓度较高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环缓冲区的方法研究2016—2020年滇池沿岸0~4 km区域内蓝藻水华浓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年间合成水体显示外海高浓度蓝藻水华占比减少,“北重南轻”的格局并未改变;季节合成水体显示滇池“十三五”治理初见成效,但春季水质变差,滇池治理仍不能松懈。(2)缓冲区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对外海沿岸1~3 km内蓝藻水华浓度有显著影响,同时降雨量增加会导致沿岸蓝藻水华浓度升高。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为滇池蓝藻水华的预警、监测、治理、评估和驱动因素分析提供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推动滇池水质治理更科学、更便捷、更高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修复是通过向底泥中添加一种或多种稳定化修复材料,通过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氧化还原等作用来改变重金属在底泥中的赋存形态,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生物有效性,降低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修复药剂:碱性药剂、磷酸盐药剂、硫化物药剂、黏土矿物、矿渣材料、生物炭、新型材料、有机类药剂、复配药剂等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不同修复药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稳定化机理、应用领域及修复效果,以期为污染底泥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增氧对粉绿狐尾藻氮素吸收及其底泥微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粉绿狐尾藻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不增氧处理为对照(CK),分别设置O1(4 min)、O2(6 min)、O3(8 min)、O4(10 min)4个增氧水平,系统研究了粉绿狐尾藻不同生长时期氮素吸收及其底泥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等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增氧调控底泥微环境、提高粉绿狐尾藻对水体氮污染物降解能力的机理。结果表明:无论增氧与否,粉绿狐尾藻根部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及植株氮素积累量均随生长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均高于根部;与CK相比,生长前期(t1、t2时期)增氧8 min、中后期(t3、t4、t5时期)增氧6 min对应的粉绿狐尾藻氮素吸收与积累量均最大,其中增氧6 min对应t5时期的粉绿狐尾藻植株氮积累量为171.08 mg·株-1。增氧使粉绿狐尾藻生长前期底泥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