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7篇
  免费   587篇
  国内免费   699篇
林业   1338篇
农学   325篇
基础科学   191篇
  2710篇
综合类   3439篇
农作物   226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589篇
园艺   189篇
植物保护   258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624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510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66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458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598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86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全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结果数据为基础,应用森林碳库专项调查建立的碳计量模型和参数,结合历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数据,估算了2020年京津冀地区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汇量,测算了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战略实施区对京津冀地区碳汇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2020年京津冀地区林地碳汇量23.918Tg CO2/a、散生木和四旁树等其他生物质碳汇量0.467 Tg CO2/a。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汇量中,乔木林地所占比例最大;京津冀地区3个省(市)中,河北省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汇量最大,天津市最小;生物量碳库贡献最大(92.13%);“一直为林地的土地”产生碳汇量贡献最大(87.67%),其中“一直为乔木林的土地”产生的碳汇量占79.78%。2)通过3个重点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1个重点战略实施区(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对京津冀地区林地碳汇量贡献的测算分析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贡献率最大(65.31%),其次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其贡献率分别为37.55%和34.16%;三北防护林工程...  相似文献   
82.
[目的]明确外源芸苔素甾醇类化合物(brassinosteroids,BRs)中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14-HBR)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穗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果,为小麦大田生产减轻干旱胁迫危害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大穗型品种周麦16(ZM16)和多穗型品种豫...  相似文献   
83.
泥炭沼泽是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机质含量占土壤干重的30%以上,单位面积碳储量在各类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碳库,在调节区域环境、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境内泥炭沼泽资源分布比较广泛但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文章就当前泥炭沼泽保护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提出加强泥炭沼泽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4.
为研究清原县各优势树种的碳储量,文章通过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对森林资源按优势树种和不同林龄组的碳储量和碳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原地区碳储量最大的三个优势树种分别是落叶松,柞树和油松。天然林中碳储量最大的三个优势树种分别是柞树,桦树和花曲柳。人工林中碳储量最大的三个优势树种分别是落叶松,油松和红松。按龄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碳储密度顺序是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85.
为分析不同层次土壤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第3代种子园实生轻型基质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来自3个杉木林分不同层次土壤的盆栽试验,分别为A层(0~20 cm)、B层(20~40 cm)和C层(40~60 cm),1年后测定杉木生长量,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C/N比与杉木幼苗生长相关性。结果表明:A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全氮含量和C/N比分别为19.4 g·kg-1、1.2 g·kg-1和15.5,幼苗生长表现最优,苗高和地径分别为85.9 cm和16.8 mm;其次是B层土壤(20~40 cm)有机碳、全氮含量和C/N比分别为16.7 g·kg-1、1.1 g·kg-1和15.3,苗高和地径分别为75.6 cm和14.5 mm;C层土壤(40~60 cm)有机碳、全氮含量和C/N比分别为3.8 g·kg-1、0.5 g·kg-1和7.8,幼苗生长表现较差,苗高和地径分别为75.0 cm和13.4 mm,通过相关性分析,杉木生长与有机碳C、全氮N...  相似文献   
86.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农业碳排放量占据了我国平均碳排放量的1/5,加大农业碳减排力度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碳源层面,测算了中国粮食主产区2011—2019年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一步分析影响粮食主产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为碳减排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87.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来追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定量示踪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转移,明确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判定生态系统中碳的来源和同化,植物—土壤系统中碳的转移和固定,草地深层土壤有机碳变迁过程,不同类型草地δ13...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 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 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秸秆还田旋耕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深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在3年(2016—2018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秸秆旋耕还田10 cm(S1D1)、20 cm(S1D2)、30 cm(S1D3)和秸秆移除旋耕10 cm(S2D1)、20 cm(S2D2)、30 cm(S2D3) 6个处理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深度(D)及其与秸秆处理(S)交互作用(S×D)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含量,0~20 cm土层S1D1、S1D2处理SOC含量较S1D3处理高1.2%~16.0%,而20~40 cm土层S2D3处理SOC含量最高。旋耕深度、秸秆处理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在0~40 cm土层,D1、D2旋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NO3--N含量比秸秆移除处理平均提高46.9%和34.9%,NH4+-N含量平均降低31.6%和4.4%。在各旋耕深度下,S1处理0~20 cm土层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S2处理,20~3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S2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土壤全氮(TN)与NO3--N、NH4+-N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pH、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与S1D1相比,S1D2对0~20土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0~40 cm土层SOC、TN含量影响更明显。综上所述,秸秆旋耕还田20 cm可改善0~40 cm土层养分水平,提高土壤酶活性,推荐为东北春玉米产区农田土壤培肥的合理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保水剂种类和用量对雪茄烟叶碳氮代谢和香气质量的影响,以德雪3号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保水剂种类(SAP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和自制保水剂TS-PAA)与用量(2、4、6 g·株-1)下的雪茄烟叶碳氮代谢和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使用保水剂可有效提高雪茄烟生长发育前期(45 d以前)氮代谢强度,加速氮素营养向烟碱的转化与积累,削弱后期(60 d以后)氮代谢强度,使烟碱的积累程度明显减弱,75 d时各处理的烟碱含量较对照均有大幅度下降,以TS-PAA 2 g·株-1处理降幅最大,为32.26%。2)使用保水剂能加速中后期(45 d以后)碳代谢进程,促进雪茄烟叶中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加,其中以TS-PAA 4 g·株-1处理增幅最高,较CK增幅分别为327.28%、80.51%、79.54%,糖碱比增幅161.90%,两糖比(还原糖/总糖)均维持在0.9左右。3)使用保水剂还能显著延迟叶片衰老,提升烟株的抗旱能力,促进雪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积累。4)在干旱协迫条件下,保水剂的使用有利于促进雪茄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