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6篇
  免费   588篇
  国内免费   699篇
林业   1333篇
农学   326篇
基础科学   204篇
  2710篇
综合类   3441篇
农作物   227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596篇
园艺   188篇
植物保护   260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625篇
  2022年   602篇
  2021年   500篇
  2020年   395篇
  2019年   468篇
  2018年   352篇
  2017年   459篇
  2016年   554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624篇
  2013年   601篇
  2012年   530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森林在调节全球气候系统、减缓温室效应扩散以及保持碳平衡等方面具有无法取替的作用。碳储量是反映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做出准确的评价,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2.
通过选设代表性标准地,运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钦州浦北县的森林植被乔木层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浦北县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密度的特征为阔叶林针叶林小乔木林(油茶林);从森林类型分布来看,天然林的比例大于人工林;浦北县乔木层的总碳储量为3.221×10~7t。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干烧法对张广才岭7个主要林型的碳密度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角槭林碳密度为83.015t hm~(-2),三大硬阔林为117.563t hm~(-2),榆树林为124.853t hm~(-2),蒙古栎林为179.323t hm~(-2),落叶松林为95.803t hm~(-2),白桦林为153.354t hm~(-2),椴树林为139.322t hm~(-2);林分的平均碳密度是126.346t hm~(-2),在平均碳密度中,乔木层占97.6%,凋落物层占2%,林下植被层占0.6%。  相似文献   
994.
以2015年大田县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县域内森林植被的生物量;根据估算后的森林生物量,采用国内普遍认可的转换系数,估算大田县2015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情况。可为开展县域尺度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测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吸附-解吸对pH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pH对农田土壤DOC吸附-解吸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对两种土壤添加不同DOC量后分别在pH 4、pH 6和pH 8条件处理下的吸附和解吸试验进行研究,分析不同pH反应条件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并计算土壤对DOC吸附和解吸的参数,探讨DOC吸附和解吸对pH的响应,初步探析吸附对DOC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对DOC的吸附量差异显著(P0.05)。随着DOC初始浓度的增加,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旱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90、2.98和8.86 mg/g,水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12、3.10和8.90 mg/g。土壤DOC吸附方程的拟合效果受到pH的显著影响。吸附平衡后,DOC溶液的单位吸光度值E254、E260、E272和E280(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变化率随pH增加而降低。两种土壤对DOC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吸附能力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小,但受土壤环境pH的影响显著。两种土壤对DOC的解吸量随pH升高而降低。酸性条件下(pH 4),DOC的净吸附量旱地土壤显著大于水田土壤,但在pH 6和pH 8时两种土壤的净吸附量差异不显著。由于红壤区两种土壤多呈酸性,这可能是造成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为了揭示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科学支撑石漠化治理。【方法】选取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贵州贞丰--关岭花江石漠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论】(1)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0~15 cm)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4.85±11.22)、(3.22±0.82)、(1.17±0.35)g/kg;C∶N、C∶P、N∶P比值分别为(3.17±1.35)、(43.09±16.49)、(14.01±3.62)。(2)无石漠化环境的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石漠化环境土壤,但P含量无显著差异。(3)土壤C、N、P含量及比值等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受到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以及成土的因素影响较大,受到植被、凋落物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C、N、P等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提供了工作基础,同时为科学治理石漠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滨海沙地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福建东南沿海不同人工林砂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子,以肯氏相思(Acaica cunningham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通径分析模型,分析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和细根生物量的响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42.60~51.56和5.38~6.88 mg·kg~(-1),且木麻黄的MBC和MB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纹荚相思和肯氏相思(P0.05)。土壤w(MBC)∶w(MBN)为7.49~7.98;微生物碳熵(w(MBC)∶w(SOC))和氮熵(w(MBN)∶w(T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9%~1.17%和1.34%~1.50%。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MBC、MBN质量分数与DOC、SOC、TN、凋落物生物量和细根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影响土壤MBC最重要的因子是细根生物量,其次是SOC;影响土壤MBN最重要的因素是细根生物量,其次是凋落物生物量。3种人工林的MBC和MBN质量分数、微生物碳氮熵与国内多数森林土壤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98.
林地抚育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是提高人工林林分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但对其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植被层、枯落物层、作为主根系层的0~60 cm土壤层的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抚育使得杉木人工林林木的保存率、林分郁闭度、林木胸径、树高等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分,林木单株生长的固碳能力大幅提高,其碳储量是对照林分的4.93倍。抚育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106.37 t/hm2)显著高于对照(78.61 t/hm2),其中植被碳库储量(26.07 t/hm2)是对照(4.64 t/hm2)的5.62倍,抚育后枯落物碳储量较对照高0.38 t/hm2。但是,林地抚育后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较对照下降5.44 g/kg,而10 cm以下土层较对照均表现为增加,土壤碳储量较对照总体增加3.30 t/hm2。因此,造林初期林地抚育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植被、土壤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显著增强杉木幼龄林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过筛处理对小兴安岭阔叶次生林和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Cm),以及培养前后土壤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CWEC)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HWEC),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土壤有机碳矿化参数:潜在可矿化碳(C0)、易矿化有机碳(C1)等,并分析了土壤Cm与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Cm均大于原始红松林。过筛处理使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增加,其中1 mm过筛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加量大于2 mm过筛土。过筛处理对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过筛处理对土壤C0无影响,却使土壤C1增加,其中2 mm过筛土C1增加49.09%~68.06%,1 mm过筛土C1增加91.03%~133.83%。过筛处理使土壤CWEC增加,但对HWEC无影响。土壤Cm与CWEC和HWEC的初始含量及变化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水提取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键组成部分,碳水化合物的损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土壤矿化释放的CO2。综上,过筛处理破坏土壤结构,释放出部分胶结团聚体的碳水化合物,增加土壤有机碳矿化。   相似文献   
1000.
为滇中高原亚热带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对玉溪磨盘山即元江栲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次生混交林、天然华山松林和高山矮栎林4种植被类型的凋落物及其土壤(0~10cm)进行收集、取样测定其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凋落物和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在凋落物的未分解层C含量,以云南松次生混交林最高,达624.04g/kg,华山松林最低,为475.76g/kg;N含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15.49g/kg,华山松林最低,为12.2g/kg;P含量以华山松林最高,为2.3g/kg,常绿阔叶林最低,为1.91g/kg。4种植被类型凋落物半分解层N、P含量差异不显著,C含量以云南松次生混交林最高,为337.38g/kg,华山松林最低,为211.96g/kg。表层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均表现出云南松次生混交林最高,华山松林最低。2)4种植被类型凋落物未分解层中,C/N值以云南松混交林最小,C/P、N/P值均以高山栎林最小;半分解层中4种植被类型N/P值无显著差异,而C/N、C/P值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大;表层土壤层中C/N、C/P和N/P值均无显著差异。3)高山栎林凋落物的N含量未分解层与其半分解层呈显著正相关。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未分解层N含量与其半分解层中N、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华山松林凋落物未分解层C含量与其表层土壤层C含量呈显著相正相关。云南松混交林未分解层N含量与其土壤层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