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4篇
  免费   640篇
  国内免费   637篇
林业   1767篇
农学   264篇
基础科学   64篇
  1008篇
综合类   4160篇
农作物   222篇
水产渔业   797篇
畜牧兽医   983篇
园艺   218篇
植物保护   518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541篇
  2022年   599篇
  2021年   537篇
  2020年   428篇
  2019年   463篇
  2018年   267篇
  2017年   341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531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春麦田除草剂的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作者采用定点定位试验,对春麦田除草剂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杂草群落多样性麦田,小麦连作并分别连续5年施用同一种除草剂,原杂草群落中占优势的靶标杂草得以控制,而非靶标杂草和抗、耐药性杂草因失去竞争和制约对象而猖獗发展,发生量较原来增加几倍至几十倍,并形成优势种群,对小麦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危害。一种除草剂在同田块连续施用4年,由于杂草群落演替,抗、耐药杂草兴起,除草效果显著下降而失去其使用意义。作者提出除草剂配套使用、轮用、混用等措施,并配合以合理的轮作制度,以减轻杂草群落长期受到单一的定向选择性压力。  相似文献   
32.
南京地区稻田杂草及五年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龙  朱元良 《杂草科学》1997,(4):14-15,23
1991年和1996年两次杂草调查显示,南京地区水稻本田杂草有27科56种,稗、异型莎草、鸭舌草、节节菜、陌上菜、矮慈姑、丁香蓼等为主要恶性杂草,六个二级农区的杂草群落略有差异。1991~1996年间,江浦、江宁和高淳三县杂草平均密度下降了52%,但日照飘拂草、陌上菜和水苋有较显著的增加。随着总草密度的下降,稗、异型莎草、鸭舌草、日照飘拂草、水挖、陌上菜的平均优势度率上升,近期本地区杂草防除的重点是异型莎草、鸭舌草、稗、丁香蓼、节节菜和陌上菜。  相似文献   
33.
对天水小陇山锐齿栎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全N含量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土壤全N与群落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随发育阶段土壤全N含量呈稳定的变化趋势。发育中期 ,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含量呈“V”型变化趋势 ,随丰富度指数增加 ,全N含量呈逐渐减小趋势 ;发育后期 ,随着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呈逐渐增加趋势 ,随着均匀度的增加 ,全N变化不明显 ;发育末期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趋于稳定 ,土壤全N含量不稳定 ,随丰富度指数的升高 ,全N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4.
2003-2004年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水稻田常见杂草有16科38种,与1990~1993年杂草普查资料对比,杂草种群发生了改变。稗草、野慈姑、狼把草、浮萍、水绵等已成为主要危害杂草。除草剂的使用、田间管理、气候因素是杂草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巴雷  王德利  高莹 《草业学报》2005,14(5):111-116
芦苇是松嫩草地优势种羊草的主要伴生种,两者常常形成物种组成比较单一的混生群落或者与其他物种组成羊草 杂类草群落.选择羊草 芦苇混生群落,羊草群落和芦苇群落的交错区进行羊草、芦苇单物种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混生群落和交错区中,羊草和芦苇均是以集聚分布的形式存在;2)羊草在混生群落中的格局强度小于交错区中的格局强度,芦苇在2种类型群落中的格局强度没有显著差异;3)除了考虑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外,混生群落种内、种间竞争也是影响羊草集聚分布和格局强度的主要因素,交错区中,环境异质性和种间竞争是影响集聚分布和格局强度的重要因子;4)芦苇在混生群落和交错区中格局强度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以判定芦苇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主要受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黄土丘陵区草本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植被组成的主体,而草本植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势群落,在黄土高原恢复植被和水土保持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本试验选取黄土丘陵区不同纬度下的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草本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并验证等速生长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建设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35.95°~38.36° N变化范围内,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4.60~204.32 g·m-2,平均值156.968 g·m-2,变异系数为27.83%;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8.88~829.64 g·m-2,平均值469.21 g·m-2,变异系数为48.87%;草本群落地下/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 0.93~4.49,平均值2.89,变异系数为39.18%。草本群落生物量(地下、地上)大小顺序均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草原-荒漠带,且地上、地下生物量随纬度梯度变化规律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2)草本群落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达到0.59,且符合等速生长关系。(3)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与年均降水、年均温、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生物量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方面的综合研究才能做出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   
37.
不同年限封育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动态变化规律,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限封育(0、5、15、23和32年)对草地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演替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枯落物量和厚度呈递增趋势,群落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群落密度呈递减趋势,地上生物量和禾草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封育23年草地达到了峰值。不同年限的封育对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封育15年达到峰值。地上植被群落封育演替的一般模式为杂类草生长阶段→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逐渐占优势阶段→本氏针茅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8.
基于冗余分析的高寒草原土壤与草地退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寒草原退化草地设置研究样地,观测植物群落特征、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依据数量生态学基本原理,探讨高寒草原退化草地与土壤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样地沿冗余分析排序图第一排序轴分布,第一排序轴反映草地退化程度的变化;草地植物群落中与第一排序轴负相关且按相关程度大小排序的指标为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第一、第二排序轴能够解释97.1%的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关系;土壤沙砾、p H与第一排序轴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有效氮与第一排序轴负相关;第一排序轴及所有排序轴所反映的土壤因子均与草地退化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不同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之间相关程度不同,土壤有机碳(r=-0.890)、土壤含水量(r=-0.864)、容重(r=-0.847)、全氮(r=-0.836)、有效氮(r=-0.821)等与高寒草原退化相关程度更高且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利用退化草地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数据矩阵进行冗余分析能够较好地综合反映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有效氮是反映高寒草原退化的重要土壤指标。  相似文献   
39.
阐述了青钱柳天然林群落的自然环境和结构特征,针对青钱柳天然林群落发展的特殊性,对于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青钱柳天然林群落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青钱柳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粮食作为特殊的物资或商品,其安全性历来十分重要。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抵御粮食经济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不仅包括数量供求的平衡,还包括空间结构平衡、品种结构平衡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粮品”。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保生产足够多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提出的粮食安全的警戒线是人均占有粮食不低于400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