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26篇
农学   83篇
基础科学   1篇
  50篇
综合类   408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169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运用PCR和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中克隆出了一个域重排甲基转移酶(Domains rearranged methyltransferase,DRM)基因(HbDRM)。HbDRM全长为2 245 bp,含有1 917 bp的阅读框,145 bp的5′-UTR和176 bp 3′-UTR,编码63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1.39 ku,等电点为4.90。HbDRM的氨基酸序列与可可、葡萄、黄瓜、鹰嘴豆、番茄、拟南芥DRM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分别为77%、74%、72%、67%、64%和52%。定量RT-PCR分析表明HbDRM在巴西橡胶树的根、树皮、叶、花、胶乳、胚和愈伤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和愈伤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胶乳中表达量最低,此外HbDRM在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的胶乳中表达比其供体胶乳中的表达低。HbDRM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为下一步研究HbDRM在巴西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高产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2.
采用模拟咪唑乙烟酸土壤残留,以油菜盆栽试验研究萘二甲酐对咪唑乙烟酸土壤残留的解毒效果和解毒机理。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25g ai/hm2用量下对油菜有较重药害,可使油菜苗的株高、鲜重等生长指标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氨基酸含量等生理指标明显降低。用种子重量0.5%萘二甲酐(NA)湿润拌种处理油菜种子能减轻咪唑乙烟酸对油菜苗的药害。萘二甲酐+咪唑乙烟酸处理的油菜苗株高和鲜重明显高于咪唑乙烟酸处理。萘二甲酐和咪唑乙烟酸都能导致油菜苗的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并对GSH含量和GST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咪唑乙烟酸25g ai/hm2处理相比,萘二甲酐加入咪唑乙烟酸后,使16种氨基酸含量升高,只有脯氨酸含量降低,氨基酸总量升高;GSH含量略有增加,但GST活力有显著提高。可以认为提高油菜苗氨基酸含量和GST的活力是萘二甲酐对咪唑乙烟酸解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3.
以西番莲香气物质较丰富的紫果‘台农1号’为试材,选取未成熟(T1)、近成熟(T2)和完全成熟(T3)3个时期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个果实发育过程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同时检测对应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脂氧合酶(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以期了解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主要致香物质变化情况及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西番莲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很大的提高,3个时期检测的香气物质总数分别为72种、95种和136种,总峰面积呈倍数增加;未成熟(T1)和近成熟(T2)2个时期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完全成熟(T3)时期主要的挥发性香气为酯类,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达80.31%;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酯类香气的种类和含量不断的提升,其中己酸乙酯,1-甲基己酯-己酸、丁酸乙酯、辛酸乙酯、1-甲基辛酯-丁酸、己酸己酯、1-甲基己酯-丁酸、丁酸己酯、(Z)-3-己烯基酯-己酸、乙酸己酯、2-甲基-辛酯-丙酸、辛酸己酯、3-羟基乙酯-己酸、(Z)-2-丁酸-乙酯等含量提升或占比较大,这些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的酯类在西番莲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致香作用。LOX是酯类合成第一步的限速酶,AAT为酯类合成最后的关键酶。对不同发育期果实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LOX、A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3时期AAT酶活性显著的提升。由此推断,紫果西番莲果实发育过程中LOX和AAT酶的活性与酯类香气成分形成直接相关,酶活性的提升促进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34.
为明确多菌灵质量浓度与蚯蚓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3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多菌灵的安全使用及对相关动物的毒害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赤峰周边地区蔬菜大棚的蚯蚓,进行多菌灵0.75 g/L、1.00 g/L、1.25 g/L、1.50 g/L、1.75 g/L 和2.00 g/L 6个质量浓度对蚯蚓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蒸馏水)相比,多菌灵对蚯蚓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整体起抑制作用,在多菌灵浓度为1.75 g/L 时酶活性最低,为105.625μmol/L;对谷胱甘肽 S-转移酶整体起诱导促进作用,在多菌灵浓度为1.00 g/L 时酶活性最高,为17.343μmol/L;对羧酸酯酶活性,在多菌灵浓度小于1.25 g/L 时表现为诱导促进作用,大于1.25 g/L 时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研究了3个黄牛(Bos taurus)品种(鲁西牛、晋南牛和秦川牛)及4个杂交肉牛(夏洛莱×鲁西牛、安格斯×鲁西牛、利木赞×鲁西牛和西门塔尔×鲁西牛)群体乙酰辅酶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1)第17 exon和3'UTR的多态性.在3'UTR有5个碱基突变位点,分别位于8 402 bp(C→T)、8 414 bp(A→C)、8 445 bp(T→C)、8 465 bp(A→G)和8 545 bp(G→A),并且8 402 bp处碱基突变属首次发现.x2检验的结果表明,在该基因座位7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或P<0.01).经DUNCAN'S检验表明在该基因座位上BB基因型个体的宰前体重、胴体重、眼肌面积、膘度和日增重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的个体,而CC基因型个体的大理石花纹、背膘厚度和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BB型个体.研究表明,DGAT1基因的等位基因B与肉牛的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相关,等位基因C与大理石花纹、背膘厚度、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36.
季平  何家禄 《江苏蚕业》2000,22(4):10-13
人工合成BmNPVZJ-8株的蜕皮甾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基因(egt)5’和3’端引物,利用PCR技术从BmN-PVZJ-8株基因组DNA的HindⅢ-D片段中分离出egt基因,将该基因正确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GEX-3X中,在大肠肝菌RB791和TG1中高效表达了egt基因,发现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37.
保幼激素(JH)是昆虫生长、发育、变态和生殖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激素。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FAMeT)被认为是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催化合成保幼激素前体甲基法尼酸(methyl farne-soate,MF)的关键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家蚕全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了7个编码家蚕FAMeT的基因(BmFAMeT1~BmFAMeT7)。系统进化分析暗示BmFAMeT2可能是家蚕FAMeT家族成员的最原始拷贝。对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BmFAMeT5、BmFAMeT6和BmFAMeT7的时空表达谱分析显示,3个基因从家蚕胚胎发育后期至成虫期持续性表达;在5龄第3天幼虫中肠组织特异性高水平表达。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这3个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发现BmFAMeT5及BmFAMeT6分别存在2种不同的选择性拼接形式。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蚕FAMeT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8.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导入番茄及转基因植株再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ens)介导,利用特异启动子Psag12与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enyl transferase,ipt)基因构建的嵌合基因Psag12-ipt对5个番茄品种进行遗传转化,结果共获得来自31个不同外植体的44株转化再生植株。感染子叶的分化再生及转化植株田间生长正常。对其中部分转化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证明为转基因植株,并且在田间表现出生长旺盛及抗叶片衰老的特性。  相似文献   
39.
40.
硒蛋白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的抗氧化作用与机体的免疫、衰老、疾病、凋亡等方面密切相关,并且由于缺硒而导致的疾病中,大部分是由于氧化损伤导致的。为此,对硒及硒蛋白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