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90篇
  免费   753篇
  国内免费   1377篇
林业   800篇
农学   1541篇
基础科学   190篇
  1303篇
综合类   9654篇
农作物   1119篇
水产渔业   931篇
畜牧兽医   5252篇
园艺   1075篇
植物保护   755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450篇
  2022年   595篇
  2021年   633篇
  2020年   574篇
  2019年   647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612篇
  2016年   776篇
  2015年   731篇
  2014年   952篇
  2013年   898篇
  2012年   1318篇
  2011年   1351篇
  2010年   1290篇
  2009年   1320篇
  2008年   1384篇
  2007年   1120篇
  2006年   1045篇
  2005年   916篇
  2004年   679篇
  2003年   610篇
  2002年   468篇
  2001年   466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37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76篇
  1995年   217篇
  1994年   232篇
  1993年   228篇
  1992年   213篇
  1991年   200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155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以苯丙氨酸解氨(PAL)、过氧化物(POD)、多酚氧化(PPO)、过氧化氢(CAT)4种防御的活性变化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作为指标,研究内生菌XG-1对西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为阐明XG-1的作用机制及其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内生菌XG-1菌悬液处理后,西瓜苗叶片的PAL、POD、PPO及CAT活性均高于清水对照。同时接种XG-1菌悬液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 niveum,FON)的叶片,PAL活性在接种后第4天、第10天出现2次高峰,分别比对照增加1.86倍和1.52倍;POD和PPO活性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峰,分别比对照提高52.6%和57.1%;CAT活性在第5天时达到最高峰,比对照提高56.4%。同时接种XG-1菌悬液和枯萎病菌FON后,西瓜苗叶片的MDA含量呈先下降后逐渐上升趋势,第4天时达到最低值,比对照下降33.1%。由此可见,诱导抗病性是菌株XG-1防治西瓜枯萎病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72.
采用直接竞争ELISA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饲料样本中T-2毒素残留的方法,在0~81μg/L范围内,T-2毒素的Logit(B/B0)与T-2毒素质量浓度的对数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并对该检测体系的检测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的IC50(半数抑制质量浓度)为2.8μg/L,对饲料样本的检测限为10μg/kg,样本添加回收率为77.6%~98.2%,变异系数为5.1%~12.0%。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检测时间短(仅需15min),适用于饲料样本中T-2毒素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73.
[目的]优化法提取鱼鳞胶原蛋白的工艺,充分利用鱼类产品加工副产物。[方法]以罗非鱼鱼鳞为原料,采用木瓜蛋白解的方法,优化鱼鳞胶原蛋白提取工艺,并分析所得胶原蛋白的性质。[结果]试验表明,木瓜蛋白提取罗非鱼鱼鳞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量为2.5‰,50℃下解时间为5 h。[结论]试验所提取的胶原蛋白具有较好的吸水性、保水性和起泡稳定性,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4.
[目的]筛选耐热性纤维素降解细菌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学特性。[方法]采用刚果红法从腐烂秸秆与腐殖质土壤样品中分离纤维素降解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种属,并对该纤维素进行学性质研究。[结果]筛选到1株纤维素活性高的菌株NP29,经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微生物。对该菌所产纤维素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反应的最适pH为4.5,最佳反应温度为65℃,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37℃、pH7.0的条件下,该菌株在发酵36 h后纤维素活性可达1.8 U/ml,且产量与细菌生长密切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75.
从腐败的纤维质中分离筛选得到10株β-葡萄糖苷产生菌,与实验室保存的9株菌株一起做产发酵,其中B2活性最高,为24.4 U·mL﹣1,经菌种鉴定为黑曲霉,其β-葡萄糖苷最适合的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65℃,在pH值3.0~10.0较稳定;温度稳定性较好,在65℃保温120 min后仍有61.6%的相对活性;终浓度为5 mmol·L﹣1的Fe2+和Mn2+对活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该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使其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76.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海洋生物毒素。该研究以福建地区贻贝为原料,采用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传统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20份贻贝样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果吻合程度较好,但ELISA法更适于检测PSP含量较小的贝类。通过比较研究,小白鼠生物法操作简单但无法准确定量;而ELISA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且检测成本低,对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筛选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确保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77.
袁树忠  袁帅  周维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266-1267,1276
[目的]通过研究低浓度的胺苯磺隆引起不同叶龄水稻叶片中保护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探讨超低浓度胺苯磺隆促生长效应的生理机制。[方法]通过土培法用2个浓度胺苯磺隆分别处理不同叶龄的水稻,15 d后采集水稻叶片,用愈创木酚-过氧化氢法测定过氧化物(POD)活性,用邻苯二酚法测定多酚氧化(PPO)的活性,用ELISA法测定水稻叶片中GA、ZR、ABA的含量。[结果]胺苯磺隆2μg/kg(干土)处理后水稻叶中PPO活性提高,POD活性降低但接近对照,GA、ZR含量显著增加,ABA含量则减少,GA/ABA的比值高于对照;胺苯磺隆20μg/kg处理,水稻叶中POD活性明显提高,PPO活性低于对照但接近对照,GA、ZR含量均显著减少,ABA含量则显著增加,GA/ABA的比值低于对照。7叶期处理的水稻叶片中3种激素含量与对照的差异最小。[结论]胺苯磺隆2μg/kg处理水稻,叶片内GA/ABA比值大于对照,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20μg/kg浓度时,则GA/ABA比值明显小于对照,水稻生长受到抑制,同时,胺苯磺隆对7叶期水稻生长效应弱于4叶期前的水稻。  相似文献   
978.
为研究新农抗702对水稻的抗性诱导机制,用新农抗702处理水稻叶片,叶片表现较明显的抗纹枯病作用;用不同质量浓度新农抗702在不同时间下诱导稻苗,测定稻苗体内防御的变化,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5 μg/mL,处理12 h时,过氧化物(POD),多酚氧化(PPO)、苯内氨酸解氨(PAL)、过氧化氢(CAT)的活性分别达到:16.58 U/(g· min)、160U/(g·s)、234.02 U/(g·min)、37.67 U/(g · min),活性较高,而新农抗702对超氧化物歧化(SOD)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9.
以海藻酸钙为载体包埋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Y-2的菌体细胞,对固定化细胞催化合成γ-氨基丁酸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谷氨酸脱羧(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0℃,同时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固定化细胞活最适反应pH为3.8。细胞经固定化后pH稳定性明显增加,GAD活回收率普遍高于游离细胞。0.1%Triton X-100具有较强的活促进作用。固定化细胞的GAD在促反应中并不存在底物抑制现象。在上述最优条件下进行菌体生产力测试,固定化细胞转化L-谷氨酸单钠盐11 h后,转化液γ-氨基丁酸的浓度达到了2.79 g/L。  相似文献   
980.
为了探明碱法提取玉米芯木聚糖的最适条件,对玉米芯木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取的不同木聚糖进行解。结果表明:碱法提取玉米芯木聚糖时,在100g/L NaOH、1∶20固液比、60℃、3h的条件下进行一次性提取,木聚糖得率达29.45%。提取液离心可得到纯度达80.5%的水不溶性木聚糖(wis-X),乙醇沉淀得到的水溶性木聚糖(ws-X)纯度为6.4%。wis-X的解产物是木糖和3种低聚木糖,ws-X的解产物是葡萄糖和3种低聚木糖。因此,玉米芯是制备wis-X和低聚木糖的理想原料,从简化工艺和节约成本角度考虑,碱提前不需稀酸预处理,适宜条件下提取1次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