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4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248篇
基础科学   111篇
  528篇
综合类   2846篇
农作物   145篇
水产渔业   132篇
畜牧兽医   1193篇
园艺   158篇
植物保护   189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血蓝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且可以产生免疫学活性降解片段的多功能蛋白。为了探索血蓝蛋白新的降解片段,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旺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蛋白质学技术分析对虾感染病原菌后血清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发现,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Hbrio parahaemolyticus)12h后,血清中新增一种28.5kD的蛋白(命名为p28.5)。经MALDI-TOF/MS分析,其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75kD亚基具有高度同源性。进一步研究显示,p28.5蛋白不仅可与抗血蓝蛋白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且还与对虾抗感染能力呈正相关。由此推测,p28.5蛋白应该是对虾感染病原菌后产生的一种28.5kD血蓝蛋白降解新片段,其可能是血蓝蛋白发挥免疫学功能的一种新方式的产物。[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25-430]  相似文献   
102.
养殖水体中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NH4)2SO4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养鱼池水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氨氮降解菌X2。当NH4 -N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该菌株在24 h内的氨氮降解率>95%,并具有硝酸还原和亚硝酸还原能力。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03.
实验对正常海带用褐藻酸降解菌进行了人工感染,经培养使其产生烂斑,通过组织显微切片进行比较观察,发现褐藻酸降解菌首先侵入内皮层,然后再逐渐侵入到外皮层、髓部,最终导致海带病烂。切片中发现在侵染海带切片内皮层的细胞中,有大量储藏颗粒,形成椭圆或圆形。其直径范围在1.5-4.0μm之间,平均直径为2.7μm。该颗粒主要存在内皮层,从其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分析,与褐藻酸降解菌的侵入有关,并作为营养起到促进菌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从辽东湾沿岸受石油污染的沉积物中筛选得到一株石油降解菌株BHB-1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以及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Lutibacterium菌属。应用沸石和珊瑚石作为载体进行该菌株的固定化研究,确定当沸石作为载体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菌株接种量为0.6mL,培养时间28h,载体投加量为10mL;选用珊瑚石为载体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菌株接种量为0.6mL,培养时间29h,载体投加量为12mL;此外,用沸石和珊瑚石固定后的菌株,其对于柴油的降解率相对于游离菌分别提高了14.4%和29.6%,初步选用珊瑚石作为载体进行菌株的固定化使其具有更好的石油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实验室可控条件,以桑沟湾(Sanggou Bay)养殖海带(Sacharin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海带碎屑降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速率及对底质、溶解氧的影响.实验设置2个底质条件(加底泥,无底泥)、2个溶氧条件(好氧,厌氧),各处理组设3个平行,实验持续27 d.结果显示,(1)加入底泥,可以促进海带碎屑的降解.实验结束时,加入底泥组无机氮(DIN)、总氮(TN)、活性磷酸盐(DIP)、总磷(TP)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234、1.802、0.028、0.033 μmo1/(g.d),显著高于未加底泥组的0.039、1.476、0.005、0.010 μmo1/(g·d).而未加底泥组的可溶性有机氮(DON)释放速率为1.437 μmo1/(g·d),显著高于底泥组的0.568 μmo1/(g.d).(2)厌氧条件有利于海带碎屑中P的降解释放,释放的TP中以可溶性有机磷(DOP)为主.TP、DIP、DOP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非厌氧条件.但是,厌氧条件下无机氮释放速率为0.097 μmo1/(g·d),仅为好氧条件下无机氮的8%,而总氮为好氧条件下的71%.(3)底泥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水体的N:P,达到207.83±301.37,厌氧状态使水体N:P降低到9.38±6.55,都较大的偏离对照组的16.82±1.26,远远偏离经典Redfield值(16∶1).整个实验说明养殖海带降解过程受底质、溶氧条件影响,同时,大量海带碎屑腐烂降解,将会对养殖系统的营养盐浓度及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为从土壤中筛选能够同时降解单宁和植酸的微生物,本实验利用富集培养技术,分离、筛选、鉴定土壤中的单宁和植酸降解菌,并研究其在液态发酵下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从土壤中共获得109株纯菌落,包括39株细菌、46株酵母菌以及24株霉菌。分别用单宁筛选性培养基和植酸筛选性培养基筛选上述菌株,获得27株植酸降解菌和14株单宁降解菌,其中霉菌M-6、M-3和M-1可以同时分解单宁和植酸,且霉菌M-6的水解圈直径大于M-3和M-1。在液态发酵条件下,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20~35°C),霉菌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在发酵温度为30°C时达到最高值(P0.05)。随着发酵p H的升高(p H 4~7),霉菌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其中单宁酶活力在发酵p H值为5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植酸酶活力在发酵p H值为5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发酵p H 4和7处理组(P0.05),但与发酵p H 6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菌落和菌株形态学以及分子测序方法,鉴定M-6为黑曲霉。因此,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M-6、M-3和M-1)能够同时水解单宁和植酸的降解菌,在液态发酵条件下,黑曲霉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0°C,最佳发酵p H值为5。  相似文献   
107.
食用菌生物降解木质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木质素是农作物秸秆中的主要成份之一,木质素降解直接影响秸秆等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从降解木质素的食用菌种类、食用菌木质素降解酶系及其营养调控机理、应用前景共4个方面,综述了食用菌生物降解秸秆木质素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8.
以新鲜鸡粪为主要培养基,自然腐熟鸡粪(处理1),菌剂腐熟鸡粪和土壤(处理2),菌剂腐熟鸡粪(处理3)为富集样品连续5批堆肥驯化培养,使微生物菌群经历不同的生长环境,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处理1在5批富集培养中较处理2和处理3有较好的堆肥效果,说明其中有降解性能好的优势菌群,将其筛选出扩大培养,再回接到新鲜鸡粪中,将会快速、有效地降解新鲜鸡粪,达到良好的堆肥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白腐菌降解玉米秸秆条件的优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白腐菌对木质素的独特降解能力和玉米秸秆在制取燃料乙醇方面的应用,对白腐菌降解玉米秸秆的降解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正交实验得出较好的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玉米秸秆为5g,酒石酸铵为1 g/L,pH值为4.5,微量元素的体积为15mL, VB1的质量为100ug, 吐温80的质量浓度为0.01%,最佳诱导剂是二甲苯胺,表面活性剂是吐温80,最佳通气状况是用4层纱布封口.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有机溶剂木质素在异丙醇中的降解进行了研究,得出木质素在异丙醇中降解的较优水平为:催化剂Ru/C用量0.20 g、温度280℃、压力2.5 MPa、时间8 h。在该条件下,降解产物中生物油的产率最高可达74.13%,生物油中酚类和醇、酮以及烃类的GC含量总和接近60%。木质素原料和生物油的元素分析说明解聚过程中发生了脱氧;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木质素的解聚过程中有酚羟基、烷基等新的结构基团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