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6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林业   1614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30篇
  394篇
综合类   1106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详细介绍了ArcPad在支持GIS的PDA设备中的应用技术,以营造林外业调查系统为例,详细给出了通过ArcPad结合空间数据库在PDA设备中构建营造林外业调查系统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省辣木(Moringa oleifera)种植区域的生产状况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根据气候条件适宜性,综合考虑年平均气温、≥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指示植物等因素,初步把种植区按县划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及不适宜区。结果表明,云南辣木适栽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依洛瓦底江和南盘江等水系的低热河谷区。这为云南省辣木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对广西沙塘林场巨尾桉2年生人工林调查基础上,按标准木法测定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为16.57 t/hm^2,其中,干、根、叶、枝、皮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依次为46.67%、16.85%、14.62%、12.16%、9.62%。应用建立的估算模型估测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资料查询、专家咨询获取各种模式林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华容县5种当地典型的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共设置20块样地,对相应指标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了洲滩人工林复合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5种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种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评价优劣排序为林-菜模式(0.631 3)林-菌模式(0.611 8)林-药模式(0.488 3)林-草模式(0.475 2)纯林模式(0.456 7)。无论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还是从综合效益来看,研究区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都优于纯林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崂山茶区采用网捕法和植株拍打法研究了种草和清耕茶园节肢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紫花苜蓿的第2年,节肢动物数量增加明显,种群结构趋于稳定。共调查到节肢动物12目,44科,81种,类群最大的为蜘蛛目,有27种,其次是同翅目,有12种,鞘翅目有10种,膜翅目有9种,其他23种。种草园与清耕园相比,节肢动物种类增加18.0%~19.0%,害虫数量平均减少75.6%,天敌种类增加10.3%~17.1%,个体数增加64.0%~77.1%,节肢动物数量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平缓。茶园使用化学农药,是影响节肢动物数量的主要因素。在种植紫花苜蓿的茶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也不致造成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o determine the rates of increase in C and N stocks in the soil and organic layers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in Andisols, we measured C and N densities in the organic and soil layers at depths of 0–5, 5–15 and 15–30?cm, together with a chronosequence analysis of 4-year-old, 14-year-old and 23-year-old Japanese cedar (Cryptomeria japonica) and 4-year-old, 12-year-old and 25-year-old Hinoki cypress (Chamaecyparis obtusa) plantations. The short-term changes in C and N were confirmed by repeated sampling 5?years after the first sampling. Tree growth,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organic layers were much greater in Japanese cedar than in Hinoki cypress plantations. Soil C density (kg?m?3) increased and bulk density decreased with stand age in the surface layer (0–5?cm). The average soil C accumulation rate was 22.9?g?C?m?2?year?1 for Japanese cedar and 21.1?g?C?m?2?year?1 for Hinoki cypress. Repeated sampling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C in the surface soil was relatively slow in young stands and that soil C density (kg?m?3) in the subsurface soil did not change over a 5-year period. Although N accumulated in the tree biomass and organic layers, the soil N density (kg?m?3) did not change after afforestation. Although the andic properties of the soil and differences in the planted species did not influence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soil C, soil C density was expected to increase to a concentration greater than 80?g?kg?1,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large C accumulation capacity of Andisols.  相似文献   
17.
永寿县沙棘人工林生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永寿县沙棘良种选育基地试验区人工沙棘林单株树高、 30 cm处直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 :1.沙棘 30 cm处直径和树高的速生期一般都出现在第 2~ 5年 ,连年生长量高峰期出现在 3~ 4年之间 ,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 4~ 5年之间。 2 .分别对沙棘树高、 30 cm处直径与树龄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了沙棘树高、30 cm处直径的生长模型和树冠的生长模型 :D0 .3 0 =10 ( 0 .8774- 1.92 0 1/A) 、H =- 0 .2 784 + 0 .6 2 89A- 0 .0 30 9A2、Cw=1.6 43× 10 0 .2 2 9- 0 .5 3 89/A。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的马尾松、尾叶桉、大叶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它们的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为评价广东的3个优势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及为广东的造林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树种单位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166.89 t·hm-2)>大叶相思(128.72 t·hm-2)>马尾松(70.12 t·hm-2)。3种人工林平均碳汇经济价值按大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45611.04元·hm-2)>大叶相思(35179.18元·hm-2)>马尾松(19163.80元·hm-2)。尾叶桉是这3种人工林中碳储量的主要部分,对广东三岭森林公园发挥着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强大的碳汇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在广东省碳汇造林时选择尾叶桉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试验点,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及生长模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它的适宜生长环境、生长高峰期及生长规律,使林木在最有价值期获得管护。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适合阴坡湿润的环境,5-10年为生长高峰,材积平均生长量采用V=a+b1A+b2A2模型。  相似文献   
20.
毛竹人工林生物量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会同县经营10年的毛竹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竹林不同龄级、径级、枝下高级和不同密度的生物量分配,81.2%生物量分配于1~7年生幼龄、壮龄、中龄竹;83.4%生物量分配于胸径11~15 cm之内;90.7%的生物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之内;86.2%生物量分配于立竹4 500~9 000株/hm2的林分之内,其中立竹4 500~6 750株/hm2的中密度林分,群体和个体生物量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试验竹林垂直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多1.81倍和1.97倍、1.56倍,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为1.774∶1,经济系数为0.501,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地上部分为秆﹥枝﹥叶﹥凋落物﹥竹箨﹥退笋,地下部分为鞕根﹥竹鞕﹥竹蔸﹥竹根﹥死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