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7篇
农学   7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阐明滇中岩溶高原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原生林植物水分利用机理及其对岩溶干旱生境的适应策略,运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滇青冈,云南木樨揽Olea yue nnanensis,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等3种不同年龄阶段常见优势木琴植物小枝木质部水分及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并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潜在水源对滇青冈原生林的贡献。结果表明:滇青冈及其伴生的乔木水分利用层位及利用比例呈现时空差异,并形成明显的水分竞争关系。旱季,滇青冈、成熟云南木樨揽、幼龄清香木主要利用55~115 cm深层土壤水,成熟的滇青冈和清香木对表层岩溶带水利用比例增加。雨季,成熟的滇青冈、云南木樨揽、清香木和幼龄清香木因大气降水对浅表层土壤的补给主要利用20-55cm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100%,33.3%,66.0%,37.4%,幼龄植株对表层岩溶带水的利用比例大于成熟植株。图2参23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利用5个概率密度函数对突脉青冈天然林中4个优势种(突脉青冈、细柄阿丁枫、白楠、罗浮栲)的直径分布结构特征进行探讨,同时利用L-PRM模型、G-PRM模型拟合4个树种的林分直径分布概率函数。结果表明:除了正态分布,4个树种的林分直径都服从对数正态、威布尔、伽玛分布,而罗浮栲也服从贝塔分布;可用L-PRM模型、G-PRM模型模拟与预测细柄阿丁枫和罗浮栲各个径阶的林木株数。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地预估林分生长,为更好地优化管理、经营突脉青冈天然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1. Quercus aliena B1. var. pekingensis Schott. f. alticupuliformis (Liouet S. X. Li)H. W. Jen et L. M. Wang comb. nov.—Q. aliena B1. var. jeholensis Liou et S. X. Li in F1. Lign. N. -E.Chin. 219. 1955. —Q. aliena B1. var. alticupuliformis H. W. Jen et L. M.Wang in Bull. Bot. Res. 4 (4):197. f. 3. 1984.2. Quercus serrata Thunb. var. tomentosa (B. C. Ding et T. B. Chao)Y. C. Hsu et H. W. Jen comb. nov.—Q. glandulifera B1. var. tomentosa B. C. Ding et T. B. Chao F1.Honan 《河南植物志》 1:248. 1981.3. Quercus senescens Hand. -Mazz. var. muliensis (Hu)Y. C. Hsu etH. W. Jen comb. nov.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常绿阔叶林太阳辐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林反射辐射、透射辐射和吸收辐射的季节动态与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动态相似,各辐射分量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22%、9%~12%和67%~74%.林冠层对光强的衰减率达80%~90%,且衰减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群落中部以下光强的衰减很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闽北建瓯福建青冈天然林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了福建青冈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建瓯福建青冈群落有明显的乔木层,郁闭度较大,林下植被较少;综合分析多样性各个指数,可知建瓯福建青冈群落的单一性较强,多数种群的扩展受到限制,虽然该群落目前是以福建青冈为优势树种的进展演替阶段,但如果一旦生境改变...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天童山小叶青冈种群种子雨和地表种子库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浙江天童山小叶青冈山坡(种群1)和沟谷(种群2)立地类型2个种群的种子雨及地表种子库动态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雨持续时间达64 d,11月底—12月上、中旬为种子散落盛期,占总数散落量的60%;小叶青冈的种子产量高,种子雨散落的平均密度大,种群1和种群2的密度分别为515.3粒.m-2和478.4粒.m-2;在地表种子库中,完好种子的存留密度分别为16个.m-2和11个.m-2,动物捕食是种子受损的主要原因,2个种群分别占89.2%和90.5%;小叶青冈种群高的种子产量、低的种子存留率等环节限制了低山青冈种群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7.
陕西壳斗科栎属与青冈属主要木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陕西壳斗科木材的材质和利用价值,采用常规木材解剖方法,对陕西产壳斗科最具代表性的5类木材(栎属的麻栎类、槲栎类、高山栎类、巴东栎类和青冈属的青冈类)的解剖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5类木材的主要特征为:环孔材或辐射孔材,单管孔,单穿孔为主,导管壁上纹孔互列,具环管管胞和木纤维,薄壁组织呈星散-聚和状和离管带状,同形射线为主,单列或多列;麻栎类和槲栎类木材构造较为接近,均为环孔材,木材结构粗且不均匀,材面具有美丽花纹,是家具、地板和室内装饰的首选木材;高山栎类、巴东栎类和青冈类木材构造较为接近,均为辐射孔材,木材结构略细,材质略均匀,材面花纹不显著,因此在材质要求均匀或花纹无特殊要求时可选用此类木材。  相似文献   
18.
用等级聚合分类方法中的组平均法对浙江省九龙山以6种青冈分别组成的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数值分类。结果表明,主要有7个类型(群系):青冈栎常绿阔叶林,云山青冈常绿阔叶林,褐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小叶青冈常绿阔叶林,细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多脉青冈常绿阔叶林及多脉青冈落叶阔叶混交林。并对其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福建青冈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青冈幼叶为材料,利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福建青冈幼叶的总DNA,探索适合于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RAPD)扩增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福建青冈合适的RAPD反应体系为:反应体积15μL,含10 ng模板DNA、1.5 mmo.lL-1MgC l2、0.3μmol.L-1引物、0.3 mmo.lL-1dNTP、1 UTaq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 in,然后于94℃变性30 s,37℃复性30 s,72℃延伸90 s,循环41次,最后于72℃延伸7 m in.应用上述反应体系进行福建青冈的RAPD扩增反应,扩增产物进行12 g.L-1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后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可获得满意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20.
3种造林树种轻基质网袋容器苗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3种主要造林树种,在采伐迹地、林冠下和生物防火林带3种不同类型栽植地上开展1~2年生轻基质网袋容器苗与裸根苗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轻基质网袋容器苗造林能显著地提高3树种的造林成效,在不同栽植地类型下3树种不同苗龄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裸根苗造林提高了27.6%~1421.8%,树高、地径、当年抽梢长及干物质积累量等生长性状较裸根苗造林提高了22.0%~86.7%。1年生容器苗可进行周年造林,在2月、5月和9月的造林成活率分别为93.8%~98.0%、90.7%~96.3%和84.5%~89.4%,皆能达到造林合格率的要求,而1年生裸根苗在5月和9月的造林成活率仅分别为26%~53%和10.4%~34.4%,无法达到造林合格率的要求。经比较分析,3树种1年生容器苗的造林成本较裸根苗低10.3%~18.4%,2年生容器苗的造林成本较裸根苗低7.1%~14.4%。采用轻基质网袋容器苗造林,不仅造林成活率高,生长优势明显,而且造林成本低,宜在绿化造林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