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6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为了加快紫色土工程侵蚀区的植被恢复,针对紫色土工程侵蚀区种植福建柏进行防治侵蚀技术措施和初植密度试验研究。[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取鱼鳞坑整地或等高线反坡整地,筑建土石坝,使用土壤稳定剂和铺放秸秆能够提高福建柏造林成活率及其生长量,以铺放秸秆效果更好。不同初植密度对福建柏林分生长状况有影响,考虑到造林成本和调整林分结构,认为株行距1.8m×1.8m,初植密度3086株/hm2更为合理。[结论]该试验总结了一套紫色土工程侵蚀区栽植福建柏的技术措施,在生态层面和森林培育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桂东南福建柏林分直径结构。[方法]以桂东南福建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选样法设置15个20 m×20 m的样方,开展植物群落调查。以2 cm为径阶距,应用理论生长方程Richards,Logistic,Gompertz,Mitscherlich和Weibull分布函数对林分直径分布进行拟合,采用卡方检验法对5种分布进行检验。[结果]福建柏林分平均胸径19.3 cm,在5.7~29.8 cm,以20 cm为峰点,16~24 cm的林木株数占多数,单峰近似于正态分布,24 cm的株数累积频率高达93.64%;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检验结果从大到小依次为Weibull,Logistic,Gompertz,Richards,Mitscherlich。[结论]Weibull分布函数更能准确地描述桂东南福建柏林分直径分布规律,更适合于建立福建柏林分直径分布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3.
福建柏与杉木人工林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分别是杉木林的1.8倍和1.7倍;福建柏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为12.948 kg.hm-2和1.692 kg.hm-2,分别是杉木林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7.106 kg.hm-2和0.896 kg.hm-2)的1.8和1.9倍;而福建柏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为10.410 kg.hm-2和1.192 kg.hm-2,分别是杉木林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6.216 kg.hm-2和0.780 kg.hm-2)的1.6倍和1.5倍。福建柏与杉木<0.5 mm径级细根是其细根养分循环功能的主体。福建柏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与杉木的相似,呈双峰型;福建柏死细根氮现存量动态变化则呈单峰型,死细根磷现存量动态变化呈倒“S”型。杉木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均呈倒“S”型。图2表4参24  相似文献   
24.
福建柏人工林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福建柏是柏科福建柏属常绿乔木。文章分别从福建柏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采种、育苗和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人工林栽培技术总结,为推广营造福建柏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福建柏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宗武  陈林生 《林业科学》2000,36(Z1):120-124
福建柏 (FokieniahodginsiiHenryetThomas)为我国二类重点保护树种 ,其树形优美 ,主干通直 ,适应性强 ,木材性质优良 ,是我国南方值得推广的树种。由于人为破坏 ,福建柏天然纯林被毁殆尽 (张炳荣 ,1 982 )。自 50、60年代 ,福建省开始营造福建柏人工林 ,不少已进入中成龄阶段 ,成为重要的森林资源。但对其进行的研究还很少。 1 997年我们对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福建柏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期对福建柏人工林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也为了解福建柏人工林的生产力 ,以对其进行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1…  相似文献   
26.
福建柏地理种源试验苗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参试种源15个,家系61个,采用尼龙网圃地遮荫育苗技术,随机区组设计。对苗木主要生物量指标进行了方差,多重比较和聚类分析等综合性研究。种源或家系间苗木的全高、地上及地下部分、径粗、分枝数、秋梢高生长、干鲜重等主要性状均有显著差异。筛选出菌期表现较好的福建德化、永泰、仙游3个种源和德化21号等17个家系。  相似文献   
27.
大方福建柏保护区福建柏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强  游泳  陈坤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27-7228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为我国特产的珍贵稀有裸子植物,通常以散生状态分布于常绿阔叶林中,在大方福建柏保护区形成以福建柏为主的常绿针叶林在国内尚不多见。对福建柏种群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方福建柏保护区的福建柏种群总体为不完全种群,特别是一些中等大小径级或更新层的缺失使之成为一种不连续种群。随着年龄增长,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种群的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福建柏不同外植体再生过程中最适激素配比,为建立福建柏组织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福建柏鳞叶和茎段作为外植体,在饱和洗衣粉液浸泡20 min和体积分数75%酒精浸泡30 s条件下,研究体积分数0.1% HgCl2浸泡不同时间(5,8,10,12,15 min)后的消毒效果;以福建柏鳞叶和茎段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生长素(NAA和2,4-D)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NAA、2,4-D、6-BA不同配比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福建柏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NAA、2,4-D、6-BA、KT对愈伤组织继代增殖的影响;以福建柏带芽茎段为材料,研究细胞分裂素6-BA对芽诱导和萌发的影响;以福建柏分化苗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6-BA、2,4-D、KT对分化苗继代生长的影响;以福建柏无根苗为材料,研究无根苗扩增繁殖的效果。【结果】(1)福建柏鳞叶最适消毒配方为体积分数75%酒精30 s+体积分数0.1% HgCl2 10 min,污染率为16.67%;茎段为体积分数75%酒精30 s+体积分数0.1% HgCl2 15 min,污染率为23.33%。(2)鳞叶愈伤组织诱导最适配方为MS培养基+NAA 2.0 mg/L+2,4-D 1.0 mg/L+6-BA 1.0 mg/L,诱导率为81.67%;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白色近透明,长势良好。而茎段为MS培养基+NAA 0.5 mg/L+2,4-D 0.5 mg/L,诱导率为78.33%,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淡绿色,长势良好。(3)愈伤组织最适增殖配方为MS基本培养基+2,4-D 1.0 mg/L+6-BA 2.0 mg/L+KT 0.5 mg/L,增殖质量为1.984 g,褐化率23.33%。(4)芽诱导萌发最适配方为MS基本培养基+6-BA 2.0 mg/L,平均诱导芽数2.05个,平均萌动数1.70个,分化率100%。(5)分化苗生长和扩繁的最适配方为1/2MS基本培养基+2,4-D 0.5 mg/L+KT 1.0 mg/L,平均生长长度为2.241 cm,无褐化,扩繁成活率为95.50%,扩繁系数为3.18。【结论】福建柏以带芽茎段作为芽增殖再生途径外植体,鳞叶作为愈伤组织再生途径的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效果最佳,长势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29.
福建柏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福建省福建柏分布区调查的1205个冠幅与胸径成对值,建立福建柏冠幅与胸径的数学模型以及林分最大密度与胸径的数学模型,进而应用半峰宽公式计算合理经营密度,其结果为:最大密度模型的合理经营密度为0.64-0.93;并介绍了合理经营密度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0.
福建柏人工林标准表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分平均高(H)为辅助变量,选择方程G-1=a+bH-1建立疏密度1 0的每公顷断面积(G)模型,配合形高(HF)模型及林分蓄积量(M)的构成公式M=G×HF,编制了福建柏人工林标准表,该表经检验适用,可用于林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