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87篇
林业   472篇
农学   219篇
基础科学   70篇
  162篇
综合类   1205篇
农作物   11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94篇
园艺   899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巴厘菠萝果实发育期间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研究巴厘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结果表明,巴厘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共检测出48种成分,主要为酯类、烯烃,其中辛酸甲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等成分是菠萝果实的重要香气成分,是菠萝成熟果实的特征香气。巴厘菠萝在果实发育不同阶段,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2.
草莓果实外源基因瞬时表达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东北红豆杉紫杉烷13α-羟基化酶(Taxane13α-hydroxylase,13OH)基因全长cDNA正向插入到pCAMBI-A1304,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pCT13OH;将水稻小RNA169d(microRNA169d,miRNA169d)基因前体(precursor)全长DNA正向插入到pCAMBIA1305.1,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pCO169d。用电击法把它们导入根癌农杆菌GV3101,获得有关工程菌株。用1mL无菌注射器分别将这2种工程农杆菌悬浮液注射到草莓(Fragaria×ananassa)授粉后1周、2周、3周的果实中,发现授粉后2周果实适宜注射,可用于瞬时表达。对授粉后2周的果实进行不同注射部位、根癌农杆菌不同活化时期和根癌农杆菌悬浮液不同注射量试验,以蒂部注射、根癌农杆菌活化12h和0.5mL悬浮液注射量的效果最好,与结构基因13OH和调节基因miRNA169d相融合的GUS基因都得到表达,瞬时表达成功。  相似文献   
93.
裂果发生与果皮细胞壁修饰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皮发育状态和力学性能直接影响裂果的发生,而其力学性能与果皮细胞壁修饰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果皮细胞壁中的多糖、蛋白质、酚类物质、矿质元素以及有关细胞壁松弛基因等方面概述了果皮细胞壁组分代谢与生化修饰和裂果的关系,并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4.
番茄裂果与果皮结构的关系及其杂种优势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份抗裂番茄为母本,3份易裂番茄和1份抗裂番茄为父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4×4的杂交组合,研究8个亲本和16个F1的裂果特性与果皮结构的关系,分析它们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易裂基因型的果皮较薄,抗裂基因型的果皮普遍较厚,但也有果皮薄而抗裂能力强的基因型.裂果特性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优势的方向在不同组合间有很大的差异.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对杂种后代的抗裂时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对利用结构特征改良番茄抗裂能力的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of China, ‘Newhall’(Citrus sinensis Osbeck) navel orange presented a conspicuous symptom of boron (B) deficiency in mature leaves, whereas B deficiency symptoms were not manifested on ‘Skagg's Bonanza’(C. sinensis Osbeck) navel orange. In this study,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s of B, calcium (Ca), potassium (K), magnesium (Mg), manganese (Mn), and zinc (Zn) were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 in the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fruit (rind and pulp) and leaves (old leaves from last season and spring-flush leaves from current year) of ‘Newhall’ and ‘Skagg's Bonanza’ navel orang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wo peaks of B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rind of the two cultivars during fruitlet growth and fruit enlargement, respectively. Boron concentrations were relatively high in the rind during fruitlet growth, and then decreased in both rind and pulp, whereas, during middle and late fruit enlargement significant increases were found for B in both rind and pulp of the two cultivars. Boron concentrations in old leaves of ‘Newhall’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and remained relatively low, whereas that of ‘Skagg's Bonanza’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changed slightly as the season progresses. Both Ca and K concentrations were above the critical threshold values, while their dynamics were reverse to that of B in fruit and leaves during certain times. Old leaf Mg concentrations of samples at 140 days after full bloom from the two cultivars and spring-flush leaves from ‘Newhall’ were below the threshold limit for sufficiency. In addition, Mg in old leaves was much lower from ‘Newhall’ than from ‘Skagg's Bonanza’. Spring-flush leaf concentrations of Mn and Zn and Mn concentrations in old leaves from ‘Newhall’ were relatively lacking during middle and late season, which accelerated the occurrence of B deficiency symptoms on mature leaves of ‘Newhall.’  相似文献   
96.
果园环境中,检测目标果实易受复杂背景、果实姿态和颜色等因素影响,为提高绿色目标果实检测的精度与效率,满足果园智能测产和自动化采摘要求,本研究针对不同光照环境和果实姿态,提出一种适于样本数量不足的绿色目标果实高效检测模型。该模型采用优化Transformer结构,首先借助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网络提取图像特征;然后输入编码-解码器生成一组目标果实预测框,最后通过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twork,FFN)结构预测检测结果。在训练过程中,引入重采样法扩充样本数量,解决样本数量不足问题;引入迁移学习,加速网络收敛。分别制作苹果、柿子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试验结果表明,经迁移学习后该模型训练效率大幅提高;与流行的目标检测模型相比,优化后的模型在检测绿色柿子与绿色苹果时,精度分别为93.27%和91.35%。该方法可为其他果蔬绿色目标检测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7.
以"金粉5号"番茄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设置4个低温寡照处理,即14/4℃(日最高/最低温度)′400μmol·m~(-2)·s~(-1)(光合有效辐射PAR),14/4℃′200μmol·m~(-2)·s~(-1),12/2℃′400μmol·m~(-2)·s~(-1),12/2℃′200μmol·m~(-2)·s~(-1),每个处理持续时间均分别为2、4、6、8、10d,以适宜生长条件25/18℃′800μmol·m~(-2)·s~(-1)为对照(CK),观察番茄开花、坐果特性,并测定果实产量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1)低温寡照胁迫使番茄现蕾和开花速度明显减慢,且胁迫程度越强增长速度越慢,12/2℃′200μmol·m~(-2)·s~(-1)处理不同天数后单株花蕾增长数均为0,开花数也最少,处理6d后才有新开花朵,为每株0.33朵。(2)番茄坐果数随处理时间呈"S"型变化,低温寡照处理4d以上番茄植株的坐果期明显延迟,其中12/2℃′400μmol·m~(-2)·s~(-1)处理10d的坐果时间最晚,较CK延迟了10.5d。(3)低温寡照胁迫下,番茄畸形果发生率随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增加,单株产量与处理天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不同低温寡照处理2d对番茄产量无明显影响,而处理8d以上的番茄减产率则达到70%以上。(4)同一温度相同处理天数下,果实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随PAR的减弱而减小,而在相同PAR和相同处理天数下,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有机酸含量则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98.
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历史气候和冻(寒)害灾情资料、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盆栽移放试验和典型年考察资料,以及冻(寒)害形态学标准,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印证方法,对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了几种主要南亚热带果树的轻、中、重、严重冻(寒)害低温指标,结果分别为龙眼:-1.5~0℃、-2.5~-1.5℃、-3.5~-2.5℃、<-3.5℃;荔枝:-2.0~0℃、-3.0~-2.0℃、-4.0~-3.0℃、<-4.0℃;香蕉:3.0~5.0℃、1.0~3.0℃、-1.0~1.0℃、<-1.0℃。结果可为果树冻害监测预警及避冻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苹果着色问题是影响我国许多产区苹果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苹果着色相关基因MdMYB1(GenBank登录号:DQ886414)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开发出一个酶切位点为HaeⅢ的CAPS标记Mb2,该标记可用于区分杂交亲本‘富士’和‘嘎拉’苹果及分析其杂交后代植株。进一步利用Mb2标记对该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可将77个后代植株分为2组,一组42个后代植株含有来自‘嘎拉’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以及来自‘富士’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或者红色性状等位基因,其果实颜色预测为非红色与红色或者非红色与桔红色;另一组35个后代植株含有来自‘嘎拉’亲本的红色性状等位基因以及来自‘富士’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或者红色性状等位基因,其果实颜色预测为桔红色与红色或者只有红色。本研究结果将为选育优质苹果新品种提供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0.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市溧水林场实施了4种间伐强度(CK:0%、LIT:30%、MIT:50%、HIT:70%)的25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间伐7 a后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含水率、土壤全C、全N、全P,C/N和N/P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性。春季,间伐对土壤温度、含水率和全C均无显著影响,MIT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和全P的22%和26%,HIT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的11%。夏季,间伐对土壤温度、全N、全P和N/P无显著影响,但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平均为22%,MIT和HIT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全C和C/N。秋季,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其中,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含水率、N/P,但显著降低了全P。冬季,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除MIT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而提高了土壤C/N及HIT显著提高了土壤全P外,间伐对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评价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时应考虑季节差异。间伐7 a后林内土壤全N和全P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尤其是土壤全P,建议在春季对LIT施适量的氮肥,对MIT施适量的氮肥和磷肥,在秋季对3种间伐处理施适量的磷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从土壤N和P年平均值来看,HIT最有利于保持林地的氮磷养分,LIT次之,MIT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