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5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麻点豹天牛化学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多种农药、剂量、防治方法的反复比较,筛选出树干涂刷、注干、喷雾、喷烟等多种较理想的麻点豹天牛防治方法和措施:应用5%氯氰菊酯乳油、2.5%保得乳油分别与柴油1:150倍混合药剂进行树干涂刷,麻点豹天牛卵及幼龄幼虫防治死亡率达80%以上,最佳防治时期为产卵期及幼虫孵化期;应用5%氯氰菊酯、2.5%保得乳油分别与柴油1:75倍混合药剂喷烟防治成虫,死亡率达85%以上,最佳防治时间为9月上旬至11月中旬;树干注药是该虫整个幼虫期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Duringapproximately2Oomillionyears'coexistence,plantandanimalkingdomshaveaffected-eachotherindifferentways.ManyplantsproduceaIlelochemicals(secondaryplantsubstances)whichaffectonthelifeofherbivores.Someoftheallelochemica1scaninterferewiththeho…  相似文献   
13.
采用5种不同配比的绿得保、滑石粉混合粉剂对杨毒蛾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绿得保原药和滑石粉1:30杀虫效果达到92%以上,且防治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4.
柳毒蛾 NPV(内蒙株 )杀虫剂经大面积林间防治 ,证明杀虫效果在 85%~ 94 % ,毒力稳定、持续感染效果明显 ,制剂费用降低 63%左右 ,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扩繁、生物测定、宿主范围、毒力衰减、杀虫效果、安全性等方面综述该病毒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17.
根据调查,制定了柳毒蛾的历期预测法和有效积温预测法,为准确预报柳毒蛾各虫期出现时间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并为选择最佳防治时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飞机草挥发油对柳毒蛾的室内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龙  王志明  李涛 《林业科技》2012,37(3):26-27
飞机草挥发油对柳毒蛾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对柳毒蛾幼虫死亡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飞机草挥发油处理7 d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挥发油原液的41%,3个浓度处理(1倍、5倍、10倍)的半致死中时分别为56、93、135 h,说明飞机草挥发油对柳毒蛾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19.
经频数分布法和聚集度指标测定分析 ,柳毒蛾在防护林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以核心分布更为适宜。应用 Iwao( 1971)平均拥挤度 ( m* )与平均数 ( X)的回归关系 ,制定出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技术。  相似文献   
20.
The watermark disease of willows was recently identified in Japan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northern island of Hokkaido.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the leaves and branches of affected trees suddenly wilted and some trees died. When affected branches or trunks were cut, a distinct, watery, reddish-brown or brownish-black stained zone (watermark) was seen in the sapwood. The causal bacterium was isolated from the watermark and identified as Erwinia salicis by its bacter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oculation tests confirmed its pathogenicity to wil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