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4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28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对武汉市藏龙岛地区24条道路的绿化配置模式进行了调查,统计了行道树的品种、高度、胸径、应用频度及长势等指标。结果表明,该地区道路的绿化形式有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与其他5种形式,行道树种植设计形式有树池式、树带式、混合式及其他4种形式,行道树树种有13种,隶属于11科12属,以香樟、杜英、法桐、垂柳为主,有4条道路的行道树长势较差,有明显的病虫危害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依托,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确定各指标分等标准,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项目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开展土地整理后,过程评价达到了"良好"水平,经济效益评价达到了"优秀"水平,社会效益达到了"良好"水平,生态效益达到了"良好"水平,综合效益达到了"优秀"水平,达到了过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符合土地整理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农田生态环境保育补偿标准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武汉市农田生态环境保育的受益、保育方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估算出受访者对武汉市农田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对36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表明:1)居民普遍认识到了保育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对农药、化肥不同程度限制施用下,82.12%的受访市民对农田生态环境保育有支付意愿,74.45%的受访农户有受偿意愿;2)当化肥、农药施用在不同限制强度下,市民对农田生态环境保育的支付意愿和农户的受偿意愿均随着限制程度的增强而提高,市民对农田生态环境保育的补偿意愿为3 351.53~7 277.25元/hm2,农户的受偿意愿为3 866.55~7624.43元/hm2;3)市民支付意愿的高低与其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食品开支比例呈相关关系,农户的受偿意愿高低与其性别、年龄、从事农业年限和是否兼业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仍以3大传统绿化指标评估城市绿化的二维情况,缺乏三维空间绿化效果评估。文章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采用系统抽样法,将江汉区划分为472个250m×250m网格,基于腾讯地图的街景图像计算绿视率,从江汉区绿视率整体空间格局、不同用地类型绿视率差异性以及绿化覆盖率对绿视率的影响等方面评估该片区的三维绿化,结果显示:1)江汉区不同区域绿视率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6.26%;2)公园绿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的绿视率依次递减;3)绿视率随绿化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长趋势逐渐趋缓。  相似文献   
15.
大棚蔬菜生产在武汉城市菜篮子工程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对武汉1951~2016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2014~2015年冬季大棚小气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1月平均气温为3.5℃,冬季46%的天数为阴天,40%为晴天,不利于大棚内温度升高,但在大棚设施环境条件下,武汉1月白昼温度晴天、阴天分别比棚外提高11.4℃和4.9℃,能满足半耐寒性蔬菜正常生长。武汉初春冷空气活动频繁,50%的年份稳定通过10℃的时间在3月下旬及之后,晴天少、阴雨天气多,大棚升温难,难以满足喜温蔬菜生产的温度条件;秋季秋高气爽,75%以上的年份入冬时间在11月16日之后,且晴天多、阴天少,对大棚升温有利,适合发展秋延大棚蔬菜生产。建议调整大棚蔬菜生产结构,减少春季喜温蔬菜比重,增加秋延茄果类蔬菜的种植。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夏季对武汉市梁子湖、斧头湖、柴泊湖、南湖和野芷湖5个湖泊共13个点的浮游生物进行了监测种类鉴定。5个湖泊有浮游植物133种,其中蓝藻门43种,金藻门1种,黄藻门1种,硅藻门28种,甲藻门6种,裸藻门12种,隐藻门2种,绿藻门40种。浮游动物有43种,其中原生动物14种,轮虫23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5种。5个湖泊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排序为:梁子湖>南湖>柴泊湖>斧头湖>野芷湖;浮游动物种类数量排序为:柴泊湖>斧头湖>梁子湖=南湖>野芷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排序为:南湖>野芷湖>梁子湖>柴泊湖>斧头湖;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排序为:梁子湖>南湖>斧头湖>柴泊湖>野芷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排序均为:柴泊湖>南湖>野芷湖>梁子湖>斧头湖。梁子湖、斧头湖、柴泊湖、南湖和野芷湖的藻型特征分别是蓝藻+硅藻、蓝藻+硅藻+绿藻、蓝藻+绿藻、蓝藻+硅藻+绿藻和蓝藻+绿藻。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因子、邻域因子和自然因子,构建耦合空间异质性和时间非平稳性的Logistic-GTWR(逻辑斯蒂-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挖掘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及其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耦合空间异质性和时间非平稳性的Logistic-GTWR模型比全局Logistic回归模型和Logistic-GWR(逻辑斯蒂-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验证了Logistic-GTWR模型在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研究中的适用性。2)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的不同影响因子系数时空分异格局各不相同,人口因子高值分布区围绕武汉市先收缩后扩散并逐渐稳定,最终形成绕武汉城市圈中部沿线周边环状分布格局;地均GDP因子高值分布区先向西部转移,后逐渐趋于均衡,最终形成绕武汉、麻城和崇阳县周边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武汉市极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3)人口和经济是20年间武汉城市圈城镇扩展的核心驱动因子,且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国道、高速和省道影响力整体呈略微升高态势。4)武汉城市圈中部及东部城市多为人口、经济核心驱动型城市,高程影响在武汉市发展中逐渐凸显;西部城市主要受高程限制,并以交通及经济驱动为主,东西差异显著;但西部城市1995年以来人口和经济的作用强度逐步增加。人口因子作用强度在咸宁和黄冈呈逐渐上升趋势,经济因子作用强度在武汉、孝感、仙桃、天门、潜江和黄冈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8.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导致生态用地加速流失造成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ANDSCAPE模型设定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进而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耕地保护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科学认识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武汉市2020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位于武汉市东北地区的低水源涵养区分布范围明显增多,高水源涵养区分布明显较少;(2)在水源涵养总量方面,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为4.33×108 m3,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为4.58×108 m3,两者差异显著。(3)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中草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1.06×108 m3,1.27×108 m3。其中林地水源涵养量最高,水体、草地次之。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6年1月的极端低温天气,对武汉植物园61种露天栽培的樟科植物受冻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38株樟科植物中,受冻害85株,占所有调查植株15.8%;冻害程度达到Ⅱ级以上的有11个种,占所有调查樟科种类的18.0%;本次调查中,新木姜子属和楠木属耐寒性较好,而木姜子属的耐寒性整体表现最差,以上调查结果为樟科植物在武汉市的园林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测了从日本引进的5个垂枝樱花品种在武汉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变化,包括对成活率、成枝力、生长势、落叶期、叶芽萌动期、展叶期、抽梢期、花芽萌动期、初花期、盛花期和落花期等指标的观测结果。研究表明:重瓣品种‘八重红枝垂’成活率最高,‘枝垂樱’和‘红枝垂’两个单瓣品种花期较早,‘枝垂樱’与‘菊枝垂’一起搭配应用于园林工程,可使垂枝樱花的赏花期持续达40多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