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4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28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框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的演变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的视角,构建“贡献力—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框架,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指数和德尔菲法评估武汉市2000和2021年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 ①2000和2021年武汉市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394 4和0.374 5,生态安全等级在空间上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且黄陂区生态安全水平最高; ②2000—2021年武汉市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地区主要沿中心城区边缘呈环状分布,“低安全”范围有从中部核心区逐步向外扩张的趋势,且“中等安全”降为“较低安全”,“较高安全”降为“中等安全”的分布范围较广。[结论] 城市扩张过程中面对自然资源生态安全不断下降的压力,应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惩非法侵占生态用地,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  相似文献   
52.
武汉地区越冬代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性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地区越冬代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性比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韭菜迟眼蕈蚊在武汉地区以老熟幼虫越冬,蛹羽化高峰集中,占羽化总量的79.06%;成虫雌雄性比差异较大,平均性比在(2.71~7.17)∶1,总体性比为3.29∶1,即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以雌性个体越冬。  相似文献   
53.
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以武汉市居民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729位武汉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森林游憩需求十分旺盛,在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旅游地中,更倾向于到城郊尤其是城区边缘区生态环境好、森林集中分布的区域进行森林游憩活动;居民希望城市森林进行适度游憩开发,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设施和体现森林生态特色的活动项目。调查结果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森林游憩地的规划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武汉"8+1"城市圈即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个中小城市。文中通过对武汉"8+1"城市圈区位特点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圈林业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建设尺度、建设模式和建设重点方面提出了林水结合的生态建设构想;指出在林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外围育林养山,内部增林护水"的原则,优化森林网络;在水的建设方面,要按照"水网连通,江湖相济"的原则,构建健康湿地网络系统,促进内外水热交换。在此基础上,根据武汉城市圈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和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水轴林扇,多组团多廊道"的区域一体化林业建设空间格局,并分别探讨了具体的林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5.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建议,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认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土地资源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6.
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武汉市为例,将最低碳排放量与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耕地面积为338 000.0 hm2,林地面积为103 100.0 hm2,草地面积为280.0 hm2,建设用地面积为185 000.0 hm2。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适度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57.
武汉莲花湖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研究了武汉莲花湖水华消亡过程中微囊藻毒素和环境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环境生态因子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莲花湖微囊藻毒素含量以MC-LR为主,在水华消亡时大量释放到水体中,且较高的藻毒素含量能持续数天。对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与铵氮、总磷显著正相关,与氮磷比显著负相关(P<0.05)。根据多元逐步回归统计进一步分析,筛选出相对重要的影响因子及合并共线形因子。经显著性检验,逐步回归统计结果为MC=13.62+5.77×NH4+-0.48×TN/TP,复相关系数为0.93,综合F值为21.0,说明铵氮和氮磷比是影响莲花湖水华消亡过程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8.
城市污泥的特性及其农业利用现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城市污泥是一种富含有机质、高氮、高磷而低钾的有机肥,污泥的农田利用由于既能为作物提供营养成分、改良和培肥土壤,又能大量处理污泥,所以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但其存在的重金属是限制其农业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武汉市目前污泥的生产量不大,但随着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及污水处理率的提高,也将面临城市污泥处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基于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以武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评价2002~2012年武汉市的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逐渐优化,从濒临失调、勉强协调、较好协调向良好协调阶段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协调的格局。因此,应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动城市化,提升两者间的协调性,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武汉市2015年PM2.5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气温、风速、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2.5浓度变化趋势呈U型,1~12月的浓度变化是逐渐先减小后增大;1~3、10~12月的浓度大于4~9月的浓度,其中1月浓度最大,7月浓度最小,冬季各个月份的浓度普遍比夏季高。 PM2.5浓度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与月平均气压呈现正相关关系,最大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对于PM2.5浓度的影响存在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