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提高水稻秸秆木质纤维素的能源化利用效率,采用磷酸-丙酮对水稻秸秆进行预处理,研究预处理水稻秸秆粒径、固液比、温度、时间对纤维素酶水解糖化率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分析预处理前后水稻秸秆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预处理的适宜条件为:粒径≤380μm、固液比1∶8、温度80℃、处理时间为1.5 h,在此条件下预处理的水稻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糖化率从未处理水稻秸秆的18.6%提高到预处理后的65.4%。SEM分析表明,经磷酸-丙酮预处理,水稻秸秆晶状结构遭到破坏,并崩解为碎片,从而使后续的纤维素酶水解糖化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2.
From the active acetone fraction of Chenopodium murale , vanillic acid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based on 1H and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l analyses. Free phenolic compounds inside the active acetone were qualified and quantified by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which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seven compounds with an abundance of vanillic and p -hydroxybenzoic acids. Th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the acetone fraction and vanillic acid was evaluated through laboratory bioassays against tomato plan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induced by low concentrations of the acetone fraction and vanillic acid stimulated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tomato and had stimulating effects on the activity of some antioxidant enzymes. We observed an enhancement in the activity of catalase, peroxida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 and phenolic glycoside. Meanwhile, the levels of free phenolic compounds, H2O2, and lipid peroxidation decreased. The highest stimulations were recorded at 50 p.p.m. of acetone fraction and 0.5 p.p.m. of vanillic acid. In contras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exerted negative effects on all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to record the maximum value of inhibition at 400 p.p.m. of acetone fraction and 4 p.p.m. of vanillic acid. These results proved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active acetone and vanillic acid at low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potent use as a stimulator for tomato germination and growth.  相似文献   
33.
综述了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物基1,3-二羟基丙酮的生产及安全性,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4.
以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进行了棉花生育性状、产量性状等的比较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相比,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在成铃至吐絮期株高增长显著(超速6.6~9.1 cm);在盛铃期之前成铃变缓极显著(少10.7个铃);花铃期至盛铃期果枝层生成慢显著(少1层);果枝角度变大极显著(大2.1°);主茎节距拉长极显著(长0.6 cm);叶色加深显著;衣分率降低极显著(低1.7%);籽指升高极显著(高1.77 g);纤维整齐度指数升高显著(高1.325%);纺纱均匀指数增加显著(增7.5);籽棉、皮棉、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均减产极显著。初步评价: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的生育性状、产量性状较差,纤维纺纱性状较好,推广种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35.
侯奕充  王超  王国夫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589-1590,1598
用丙酮、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4种有机溶剂提取蛇床子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液杀虫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4种溶剂提取液均有杀虫效果.菜青虫幼虫浸入浓度为500 g/L的丙酮、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提取液处理后,24 h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90%、60%、55%;丙酮提取液杀虫效果较好,随浓度增大提取液杀虫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36.
采用丙酮研磨、石油醚萃取工艺提取麸皮中的辅酶Q10,研究不同提取条件对辅酶Q10提取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料液比、温度、时间进行优化,确定了辅酶Q10的最佳提取条件,旨在为辅酶Q10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丙酮研磨的最佳料液比为1∶4,石油醚萃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6、温度85℃、时间75min,在此条件下辅酶Q10的提取量达到最大,为40.771μg/g。  相似文献   
37.
实验测试在15℃下,丙酮以不同进样浓度通过活性炭(CAO/4)固定床的透出浓度(c)和时间(t)的关系.根据测试的实验数据绘制c—t穿透曲线图,通过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预测穿透曲线关于曲线上“半浓度”点对称,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并用化学工程软件编写模型程序,模拟穿透曲线.本研究中采用相关性法和相对误差分析法分析模拟结果,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0%,相关系数值远大于0.95,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描述固定床活性炭吸附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穿透曲线.本研究为有机蒸气吸附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8.
天然橡胶(NR)的结晶性能是其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凝固方法制备了NR生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蛋白质、水溶物、丙酮溶物对NR生胶低温诱导结晶过程中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和丙酮溶物可以促进NR的结晶并提高结晶度,水溶物则阻碍NR结晶。  相似文献   
39.
以天然亚茴香基丙酮为原料,Lewis酸为催化剂,环己烷为氢源,研究了天然茴香基丙酮的合成工艺,并探讨反应机理和反应的选择性。对不同Lewis酸催化剂与溶剂进行筛选,确定Al Cl3为催化剂,CH2Cl2为溶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茴香基丙酮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在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4 h,n(Al Cl3)∶n(亚茴香基丙酮)4∶1,n(环己烷)∶n(亚茴香基丙酮)4∶1的条件下反应稳定性较好,产物得率达95.1%。采用IR、GC-MS和1H NMR等分析技术对合成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0.
利用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产丁醇、丙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试验以甜高粱秸秆汁作为生产丙酮、丁醇的发酵原料,从5种丙酮-丁醇菌中选出能够利用甜高粱秸秆汁且丁醇产量高的Bacillus acetobutylicum Bd3菌作为试验菌株,并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优化条件为:糖度为10oBrix的甜高粱秸秆汁,玉米浆含量5 g/L,接种量6%(v/v),(NH4)2SO4 5 g/L,KH2PO4 0.4 g/L,CaCO3 6 g/L,温度32℃,pH6.8,丁醇产量达到10.29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