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1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2254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14篇
  117篇
综合类   721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不同用量沼液对茭白生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沼液对茭白产量的影响以及合理用量,比较了不同用量沼液和常规化肥处理下的茭白生长、产量及效益,同时分析了茭白种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秋季还是春季,施用沼液的茭白667 m~2产量均显著高于施用化肥的处理,茭白生长优于化肥处理,但施用沼液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大;在秋季生产中,667 m~2施用沼液肥14 t的茭白产量最高,其667 m~2产量比施用化肥提高36.6%;在春季生产中,667 m~2施用沼液肥10 t的茭白产量最高,其667 m~2产量比施用化肥提高58.7%。试验证明沼液有利于茭白的高产种植。  相似文献   
972.
竹材磨削表面粗糙度与胶合强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影响竹材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以及表面粗糙度与胶合强度的关系,为竹材胶合加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探针法等,测定不同粒度(60,80,100,150和180目)砂带磨削加工后竹材的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基数量和表面接触角,对磨削加工试件进行胶合强度试验,分析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基和表面接触角等对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磨削砂带粒度过小和过大时,胶合强度均较低。本试验条件下,砂带粒度为100目时,磨削竹材的胶合强度最高(7.19MPa),表面润湿性也最好。此时,表面粗糙度评价指标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十点不平度(Rz)和轮廓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分别为7.2,50.7和130.8μm,表面自由基数量为3.3×104 g-1,表面接触角约15°。【结论】竹材胶合加工表面磨削时选择100目的砂带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73.
通过对毛竹林外侧的扩鞭试验研究表明,竹鞭的平均直径随抚育措施力度和加大而有加大的趋势,竹鞭长度以深翻垦复和锄草松土的单鞭较短,但鞭段数增加,新鞭总长以竹蔸施肥的最长(7.75m,比锄草松土、深翻垦复两措施均长1.4m),组合措施的新鞭总长均比单一措施的长,竹蔸施肥有利于竹鞭范围的扩展。随着坡位的降低(即立地的变好),有鞭段增长、鞭段数减少、竹鞭增粗、扩鞭范围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4.
杨桐不同立体经营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与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杨桐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杨桐与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杨桐与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4种立体经营组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造林时间、立地条件对杨桐造林成活率有明显的影响。造林时,立地条件应选择土层深厚,水分条件较好的中、下坡位为宜,避免选择低洼积水地段,造林季节选择2月中下旬为宜。立地条件及上层林木郁闭度对杨桐的生长及叶片品质有显著影响,土层深厚、湿润和上层林木郁闭度0.5~0.6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杨桐的生长和叶片品质的提高。4种立体经营模式中,以杨桐与池杉模式为最好,杨桐与金钱松模式次之,杨桐与湿地松及杨桐与毛竹模式较差。参7  相似文献   
975.
为克服纸浆毛竹林单一取材的传统经营弊端,提高毛竹林的综合效益,作者于1983~1988年在富阳县大源地区,就纸浆用毛竹林改建笋竹两用林的栽培技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现已推广笋竹两用林1990.9hm~2,经济收入达3202.50元/hm~2,比改造前900.00元/hm~2增长255.8%;年增加上市竹笋5200t,既丰富了市场,又增加了竹农收入,深受广大竹农欢迎。  相似文献   
976.
竹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竹的自然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等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竹的几种不同的空间造景功能,进而探讨了竹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977.
退化红壤区笋用小径竹幼林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 430株*hm-2和2 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 cm和3.21 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 m*m-2以上,平均鞭径分别为1.75 cm和1.32 cm,鞭系径级均匀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分别是第1年的119.4%和202.9%.指出2竹种在红壤丘陵地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年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 500株*hm-2.加强幼林期土壤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控是早成林和良好经济性状表现的主要措施.表6参12  相似文献   
978.
毛竹向阔叶林扩展过程中的叶功能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毛竹在异质生境下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开展毛竹向阔叶林扩展过程(1号样方为毛竹纯林,2号样方为毛竹占优势的竹阔混交林,3号样方为阔叶林占优势的混交林,4号样方为阔叶纯林)叶功能性状特性研究,并探讨不同年龄(Ⅰ~Ⅳ度)毛竹的叶功能性状在扩展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扩展样方间的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C含量(C)、叶N:P比(N:P)差异显著,其中2号样方内LDMC显著高于4号样方,1号样方内C含量显著低于3号和4号样方,1号和2号样方内N∶P显著高于3号和4号样方。比叶面积(SLA)、叶N含量(N)、叶磷含量(P)及叶C∶N比(C∶N)在不同样方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毛竹对不同生境做出一定的适应性判断。2)不同年龄毛竹的SLA和LDMC在1号样方内出现显著差异,I度竹显著不同于III度和IV度竹;C含量和N含量在2号样方内不同年龄竹间产生显著性差异。C∶N仅在2号样方内不同年龄竹间差异达显著水平;N∶P在1~3号样方中差异显著,均表现为II度竹中最低,I度竹次之。说明不同年龄毛竹叶功能性状在1号样方内差异性较突出,2~4号样方内叶功能性状的特性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消弱了毛竹自身发育间的差异。3)不同扩展样方内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与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LA与C、N和P均呈正相关关系,而LDMC与C、N和P呈负相关关系。随SLA和LDMC变化,C变化最大,N次之,P变化最小,说明毛竹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沿扩展方向发生了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兴起,为研究者基于二手资源开展循证研究提供了契机。[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数字人文“二手证据”循证范式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以敦煌汉简为例对数字人文“二手证据”循证范式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来自CNKI的287篇敦煌汉简相关研究文献的编码分析,检验了信度和效度,并对类目体系展开了综合分析。[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循证数字人文基于“二手证据”展开循证研究的包括文献检索、类目编制、“二手证据”要素的综合分析3个阶段,以及证据检索、信度检验环节、效度检验环节和类目构建、证据要素综合5个环节构成的“三阶段五环节”范式。本研究所构建的范式,对循证数字人文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引价值。  相似文献   
980.
对竹重组材的热压工艺进行研究,分析了板材降压时间、排湿时间、降压压力、出板温度等工艺因素对板材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吸水厚度膨胀率等性能的影响,探讨竹重组材热压的较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竹重组材采用“V”型的降压方式,可以提高板材的质量,缩短热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竹重组材较佳工艺条件为降压时间23 min,排湿时间60 s,降压压力1.0 MPa,出板温度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