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9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在不同阶段培养相应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其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这是两种概念不同,目的相异但又相互联系的教学设计类型。本文尝试由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在概念和目的上不容混淆,但二者教学上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家及甘肃省技术要求、工作流程进行了兰州市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落界工作,结果为兰州市国家级公益林本期区划落界132611.07 hm^2,剔除了2013年上报中的16104.46 hm^2,在林地类型、区位、权属等方面更符合国家级公益林的条件要求,从地类、生态区位等方面还分析了国家级公益林的面积结构。  相似文献   
3.
4.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并讨论了基于Web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及关键技术,介绍了作者使用VC6和Delphi5以及Web/DCOM的工作流管理的原型系统。原型系统模拟了跨企业供应链的业务过程,同时客户端的浏览器可以B/S方式插入,观察并监视业务活动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齐霜  姚学林  宋连久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91-7292,7330
[目的]研究环境约束下尼洋河流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方法]依据平衡性、多元性、可比性等指标界定的原则,构建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流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该流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建议。[结果]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其中,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生态经济指标、农村中非农业发展指标、服务经济指标。促进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其本质在于进一步地改善和发展该流域的生态经济、农村中非农产业发展及服务经济。[结论]该研究为尼洋河流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微积分中,极限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且微分、积分、级数概念都是由极限来定义的。因此,掌握好用极限定义证明部分极限问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从极限定义证明极限的方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可归纳总结出放大法、乘方法、取点法、夹逼法和反证等5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林地界定的标准,重点分析我国目前已发布的林地界定标准《林地分类》(LY/T1812-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的差异。以上海市某区为例,具体分析林地界定差异引起的数据统计及相关管理、审批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自然资源统一管控趋势,提出增加复合用地分类,统一具体认定口径,建立分类对照表,明确林地界定的状态等林地界定标准修订及相关管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伟  张艳秋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206-206
该文对江苏省2009年土地资源的经济利用进行测定及合理性分析,就土地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客观分析了土地类型对GD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The combination of extreme heat, humidity and strenuous exercise is potentially challenging to the thermoregulatory system of a Thoroughbred racehorse, and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can cause a condition called exertional heat illness (EHI).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its occurrence in an individual animal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n race day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risk factors. Education regarding EHI is essential to its prevention, and lack of understanding amongst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horse’s care may in fact be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 The pathophysiology of EHI is similar across elite athletic species and is directly related to an elevation in core body temperature that exceeds the ‘critical thermal maximum’, causing widespread destruction of cells. It is not only the high core temperature but also its duration that will dictate outcome. Treatment strategies should decrease the hyperthermia to near normal levels within 30 min of onset, which will minimise adverse consequences. This review article outlines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as EHI progresses, and the case definition at each emergent level.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their rationale are presented. Aggressive cooling, however, is the key treatment and requires a technique which is both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in rapidly reducing core body temperature. The treatment paradigm is early detection, rapid assessment enabling prioritis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aggressive cooling. Each stage is critical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