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51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24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01.
不同种源河北杨生长效应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临夏、永靖、皋兰,青海西宁,宁夏西吉,陕西吴旗、榆林,山西河曲等8个种源河北杨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效果的差异。以现实林分蓄积量为基础,结合试验区技术经济指标,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了经济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中部地区引种陕西吴旗等8个种源是可行的;在相同立地条件下,8个种源林分生产力差异显著,其中青海种源生产力最高,河曲种源最低;优(青海)劣(河曲)种源间、树高、胸径、蓄积量分别相差8.8%、28.0%、76.1%,经济效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2.
粗枝木麻黄在海南的种源试验与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植物有4属96个种,天然分布于东南亚、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具有速生、抗风、固沙、耐盐碱和瘠薄等特点,其中,木麻黄属(Casuarina Adans.)中的短枝木麻黄(C.equisetifolia Forst.)、粗枝木麻黄(C.glauca Sieber.ex Spreng.)和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 Miq.)3  相似文献   
103.
马占相思种源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马占相思两个试验点8个种源的3年生幼林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的差异极显著。树高、胸径生长及材积和抗风力等指标,均以昆士兰的13242号种源最好。其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最差种源的154%、158%、387%;其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13459号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也为最差种源的144%、160%、370%;而印度尼西亚的13621号种源最差。同时,各种源的生长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温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4.
樟树种源/家系苗期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樟树遗传变异的来源和规律,进行了樟 树苗期种源/家系两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樟树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和家系两个层次。樟树苗高,枝下高,冻害性状在种源层次的变异远大于家系层次的变异,地径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5.
马尾松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6个马尾松种源进行育苗及造林试验,初期结果表明各种源在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等性状上存在显差异。用10个不同数学模型,拟合16个马尾松种源在纬度和经度上的一维和二维地理变异规律,马尾松种源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与纬度呈现显的变异,与经度的关系不明显。且二次数学模型比一次数学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是模拟马尾松地理变异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6.
毛竹种源叶片性状年动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通过测定分析9个毛竹种源新发幼竹单叶面积、叶质重、叶干重等性状,结果表明:福建龙海种源1996年新竹单叶面积最大,达3.5637cm2,其次是福建建瓯、广东从化种源,最小的是江苏句容种源;叶质重年动态呈“低-高-低”变化规律;种源间叶质重与纬度呈负相关变化趋势,南带>中带>北带.不同种源叶质重达显著差异.不同种源叶面积与叶干重经拟合方程,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7.
不同种源西南桦在云南景东的生长差异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西南桦分布区内选择的13个种源在南亚热带山地进行筛选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生长、产量、形态 特征上都有很大差异。以胸径、树高、材积和干形等为指标,用坐标综合评定方法对13个不同种源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表明:潞西、屏边和镇源3个种源生长和形态等各种特征都比其它种源好,位列前3名,是当地适生的好种源; 西马、龙陵和百色种源表现较好,属可利用种源;腾冲和西莲种源表现差,不好利用;平果、凭祥、靖西、景洪和田林5 种源表现一般,最好不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海南岛东部地区桉树树种/种源试验*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南岛东部进行的桉树11个树种79个种源试验,5年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种源间生长差异极显著,来自印度尼西亚Mt.mandiri的尾叶桉12895种源是所有参试树种/种源中表现最好的,树高、胸径和每公顷材积分别为13.82m、12.54cm和128.34m3。同一树种种源间生长差异也极显著,最佳种源的每公顷材积与最差种源相比,尾叶桉为8.46:1,细叶桉5.86:1,赤桉5.32:1和巨桉3.04:1。细叶桉、赤桉和巨桉种源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与原产地纬度显著负相关,尾叶桉种源与原产地海拔高极显著负相关。本文提出了适合海南岛东部地区生长的树种和种源。  相似文献   
109.
马尾松造林区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6年开始的全国马尾松种源试验13省(区)6批种源试验林(含局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及中试)材料,对幼林高径、材积生长,干形,结实,抗性,保存率等作性状间遗传、表型相关和年度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马尾松种源作早期选择是可行的。据两次全分布区试验多点材积资料分析,种源与造林区,种源与试验点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种源材积在地点间相关密切;用Wright模型衡量两次试验各参试种源稳定性并划分类型  相似文献   
110.
Twelve-year-old Japanese larch (Larix kaempferi [Lamb.]Carr.) trees of 20 different progenies and/or provenances were sampled at one site in the Mauricie region of Quebec. Two standard samples were obtained at breast height and closer to the bark from each tree. Partial and total radial, tangential, and volumetric shrinkages, and tangential/radial (T/R) shrinkage ratios were assessed. All of these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progeny/provenance. Drying defects a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downgrading larch lumber; thus, T/R shrinkage ratio was considered for the selection of progenies/provenances for lumber production purposes. Lowest partial and total T/R shrinkage ratios were obtained with progenies/provenances 8964, 8904, 8962, 8957, 8907, 8927, 7283, and 7795. Among them, lowest partial and total tangential, radial, and volumetric shrinkages were found in progenies/provenances 8964, 8962, and 8907 as well. Other physico-chem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density, extractive content) and silvicultural (growth rate) attributes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an adequate selection of progenies/provenanc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final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