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51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24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樟树苗期萌芽特性遗传变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樟树苗期种源/家系二水平试验研究,目的是为樟树遗传改良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樟树的苗期萌芽率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和家系二个层次;樟树早期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种源层次的变异远大于家系层次的变异。方差分析表明,樟树苗期种源间在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上有极显差异,晚期萌芽百分率性状有显差异,家系之间在早期萌芽百分率性状上有极显差异。种源内大多数家系间在苗期萌芽率上达不到显水平,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各性状,高于遂川种源的家系分别有84,83,104个,低于遂川种源的分别有107,108,87个,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与地理纬度均呈负相关,其中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与地理纬度呈负极显相关,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与年均温,1月均温和绝对低温极显相关,早期萌芽百分率与干季数显相关,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之间呈极显相关。  相似文献   
62.
由8年生黄山松种源试验林所作的分析知,历年树高遗传力稳定于0.62~0.76;各年树高间遗传相关系数均在0.82以上,显著高于相应的表型相关系数,表现出树高生长在时间上的遗传稳定。根据28年生人工林和45年生天然林解析木资料所估算的早晚期生长表型相关系数和早期选择的年遗传增益比率,初步确定8~10年生是黄山松最佳的早期选择年龄,此时选择所能得到的年遗传增益显著高于主伐期时选择的平均年增益。  相似文献   
63.
闽楠种源苗期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福建明溪对来自福建、江西2省的21个闽楠种源进行种源育苗试验,并对1年生闽楠苗期性状、地理分布规律及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楠种源苗高与地径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纬度呈较小的负相关性,同时温度与无霜期是制约闽楠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闽楠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苗高、地径、一级侧枝数、地上部分干(鲜)重、地下部分干(鲜)重等性状在种源间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受遗传因素制约;初步筛选出江西龙南、宜丰、吉安、井冈山、上犹以及福建尤溪等6个种源,其苗高、地径的平均遗传增益为19.16%和20.3%,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山杏进行种源苗期、林期试验和RAPD分子标记实验,结果表明:种源间苗高、地径、冠幅等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广义遗传力较高;内蒙古东西部山杏种源间差异明显;山杏性状间具有相关性;初步选择出敖汉旗为最佳种源;种源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种源内遗传多样性排序为敖汉旗>巴林右旗>乌拉山>万家沟。本文为山杏遗传改良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白桦种源区划及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以4个试验点7年生白桦种源试验林的树高、胸(地)径、保存率、采用方差分析及多点种源试验联合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点不同种源间生长性状、保存差异显著,种源与立地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用Tai法进行种源稳定性分析,得出栾川、黑河、帽儿山种源为稳定型种源。利用各种源的生长性状、保存率与各种源的地理气候因子做聚类分析,进行种源区划,初步划分为10个种源区。综合各种源的生长量和适应性,初步为4个试验点选择出各自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掌握厚朴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为厚朴幼苗生产管理和优良种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15个不同种源及2个种源区厚朴幼苗在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对其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苗高、地径、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厚朴不同种源间苗高生长节律基本一致,速生期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持续期最多分别相差21,22和18d,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该时期为幼苗生长的关键期;种源间幼苗地径的线性生长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地径与后三者及苗高呈极显著相关,线性生长始期和线性生长末期共同决定线性生长期和线性生长量。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线性生长期比种源B区长15d左右,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均高于种源B区。【结论】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厚朴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线性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该生长期,促进线性生长量,提高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67.
油松抗寒性与种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人工冰冻和电导法测定了油松种源试验林中不同生态型林木针叶的抗冻性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油松不同气候生态型之间,在11月初已有显著的差异,东北型抗冻性最强,其次是中部型、东部型、西北型,再次是中西型、西南型,最差的是南部型。到仲冬时节,各生态型的抗冻性普遍增强,但彼此之间的差别减小。到早春,各生态型的抗冻性大为减弱,并且彼此之间的差别消失。对抗冻性与原产地的地理位置的相关分析表明,纬度越高,经度越大,抗冻性越强。在我们采用的气候指标中,与抗冻性关系最大的是一月平均温,即低温季节的温度状况对于抗冻性的形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8.
26年生马尾中源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种源间生长量、材性存在关显著的差异。广东高 种源马尾松树高、胸径和材积是当地种源(湖北当阳)的1.6倍、1.5和2.91倍。广东高州种源木材管胞较长、长宽比大、壁腔比小、腔径比大,这些特征值均优于其它种源;广东高州种源木材密度较小,低于当地种源,但其单位面积上干物质量是当地种源的3.16倍,高州种源马尾松木材纤维素、综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综合评估广东高州马尾  相似文献   
69.
对油松第一、二批种源试验的五个指标进行了多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与立地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其中七年生保存率种源与立地交互作用最强。利用Finlay和Wilkinson提出的方法,对油松七个生态型种源的适应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型和中部型适应性强,在各地生长水平也较高;东北型和西北型仅适应干旱寒冷地区;中西型、西南型和南部型适应性也差,仅能适应比较温暖多雨的地区。当地种源一般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0.
对11年生短枝木麻黄种源小枝的营养元素研究表明,各元素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短枝木麻黄平均灰分含量为4.18%.一些营养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如N与P,P与K,P与Zn,Mg与Ca、Fe,Zn与Fe、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1个短枝木麻黄种源营养元素的地理变异表明,仅K、Fe与种源原产地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营养元素呈随机变异,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不紧密.回归分析表明,各营养元素中仅Mg元素与种源胸径、树高生长关系紧密,胸径与Mg的线性方程为:y=5.457+1.835x,r=0.415,P<0.01;树高与Mg的线性方程为:y=7.865+1.925x,r=0.421,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