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51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24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福建柏地理种源苗期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永泰点对来自福建、湖南等 6省的 1 6个福建柏种源首次进行种源试验 .对 1年生苗期性状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 ,福建柏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苗高、地径、一级侧枝数、地上部分干 (鲜 )重、地下部分干 (鲜 )重等性状在种源间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是受遗传因素制约 ;福建柏种源苗木生物量在各器官、地上和地下空间结构上的分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初步筛选出福建龙岩、湖南道县、福建德化、福建仙游、贵州黎平和江西上犹等6个优良种源 ,其苗高、地径的平均遗传增益为 1 6.53%和 8.42 % ,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2.
帽儿山地区21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兴安落叶松自然分布区内17个种源21年生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及树干通直度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是,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性状与纬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呈明显的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经纬双向连续渐变的特点;利用生长性状材料结合17个种源的地理集团对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将各种源在2.7遗传距离上分成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南、西、北部种源区(编号为I);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编号为III);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为IV),用LSD法对各种源进行多重比较,结合综合指数法,确定帽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有友好和乌伊岭种源。  相似文献   
73.
在广东省大南山林场对20个种源的澳大利亚巨桉进行优良种源选择试验,2012年对其3.5年生树高和胸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胸径、树高、材积三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胸径、材积与经度、纬度、海拔存在负相关;生长量最大的种源是18696种源,其胸径、树高、材积平均值分别为7.7233 cm、6.7500 m、0.0204 m3,分别是种源总体均值的102.66%、104.66%、108.11%,变异系数达到31.58%、26.48%、72.63%。通过综合权重法评选出4个巨桉优良种源,分别为18696(昆士兰)、20917(新南威尔士)、16892(昆士兰)和20668(昆士兰)号种源。  相似文献   
74.
北美红杉在云南引种栽培近30年,生长发育正常,与原产地比较相近,保持了速生特性和较强的抗逆性。引进的北美红杉不同种源、不同无性系,在云南不同生态环境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幼龄期表现较好的有SYA4s、SYA6s等6个优良种源和无性系,分别适应云南省的纬度范围为北纬22°59′~26°52′,海拔高度为1300~2400m的不同海拔、不同气候带、不同生态环境。还有少数耐寒种源和无性系,在海拔3200~3500m的高寒山地也能生长。该项研究对促进北美红杉在云南发展造林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5.
本文对引进的10个种源北美白云杉、3个种源的内陆红皮云杉3个年龄段苗木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的苗木高生长差异显著,自云杉种源间、红皮云杉种源间及各种源之间3a生苗木地径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白云杉3a生苗高和地径生长表现最佳的种源是3^#、9^#和7^#,红皮云杉种源为CK2的地径及苗高生长量最大,其次是CK3和CK1,而且白云杉3^#种源苗高生长略超过红皮云杉CK3。  相似文献   
76.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置在福建武平的1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源与磷肥互作试验林,研究磷肥对5个优良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及其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种源对磷肥的反应差异较大,且因性状而异.福建武平马尾松种源属于生长对磷肥不敏感的耐低磷型优良种源;广东高州种源的磷肥生长效果好、持续期长,属磷肥敏感型优良种源;广东信宜、广西岑溪和江西崇义种源对磷肥的生长反应因性状和林龄而有较大的波动,12年生时胸径或树高生长的磷肥效应显著(P<0.05).相对于生长性状,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受磷肥的影响较小.研究发现:未施磷肥的低磷条件下,福建武平种源较其他种源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其胸径、树高生长量最大,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表现相对较差;当施用磷肥后,两广种源及江西崇义种源与福建武平种源的生长差异缩小,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生长量则超过了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在3种磷肥处理下的种源间差异较小,仅见在低磷条件下江西崇义种源的木材基本密度显著低于其他4个种源(P<0.05).统计分析还表明,马尾松树高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一定的种源与磷肥互作,并依据各处理因素的主效应及其间的交互效应,为纸浆材和锯材选出最佳组合.图1表4参21  相似文献   
77.
对砂生槐4个种源的种子、幼苗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种子性状差异显著。种子性状千粒重以拉萨种源的最重,达37.64g,朗县种源种子最长,达0.50cm,拉萨、日喀则产种子形态为卵圆形,米林、朗县产种子形态为长卵圆形。砂生槐苗高生长进程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苗高生长期131~134d,速生期46~57d,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比率为61.0%~62.3%。种源间苗木生长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拉萨种源的生长量最大,一年内积累的干生物量最多,朗县种源的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78.
千年桐种源间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不同种源千年桐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o、Fv/Fm、Yield、qP和qN,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千年桐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qP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Yield值存在显著差异.参数Fv/Fm、Fv/Fo、Yield是林木光合效率的重要依据,其中莆田种源的三值均较高.据千年桐不同种源荧光参数综合指标投影值的计算结果,6个种源的优劣排序为:莆田>建阳>尤溪>顺昌>沙县>政和.结合叶片SPAD值、苗木的苗高和地径以及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综合考虑,千年桐的早期选择可以优先考虑莆田种源、建阳种源和尤溪种源.  相似文献   
79.
不同种源蒙古栎在3种生长条件下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蒙古栎的5个种源,分3种处理,通过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采集,对不同种源的生长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种源间生物量、地径、叶片数、单叶面积、气孔密度、气孔大小等形态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n、Yield和qN等生理特征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各种源中J种源生物量最大,达16.37 g;B种源最小,为11.46 g。处理2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其生物量比最小值处理3的大22%;但处理3苗高最大,说明光照对蒙古栎生物量的增加影响较大,但弱光可能诱导了幼苗叶片数和苗高的增加。处理间差异表明,蒙古栎生长除了受遗传物质控制之外,与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互作。5个种源的综合评价结果为:J>P>S>B>H,总的来说蒙古栎遗传资源丰富,J种源具备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Twelve north European oak provenances [11 Quercus robur L. and one Quercus petraea (Matt.) Liebl] were tested for late autumn frost hardiness using visual methods and measurements of relative conductivity. Tissue from buds and twigs from 2-yr-old seedlings was used. The test was carried out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Temperatures between ?20 and ?32°C were necessary to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issue, even when tissues were tested only a few weeks after leaf fall. Visual methods proved to be fast and could be applied in practical test applications. Estimation of twig viability was found to be a more reliable variable than bud assessment, which appears to be sensitive and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plant mortality. Relative conductivity is a more labour-intensive method and requires some technical equipment, but it provided the most consistent statistical results.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isual methods and relative conductivity was demonstrated. Provenances originating from locations close to the Atlantic ocean (The Netherlands, the UK, Denmark and Norway) tended to be less frost resistant than more continental provenances (from Norway, Sweden, Finland and Poland). Frost tolerance was correlated with budset, but not with growth of the provenances.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specific ecotypes and suggest a high potential for adaptation in Q. rob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