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8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林业   256篇
农学   149篇
基础科学   50篇
  467篇
综合类   901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293篇
畜牧兽医   360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2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木材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从而使自然灾害的频度加大;森林是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源,但只有合理经营,树木年生长量大的森林才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的积极性;木材资源利用具有碳贮存效应、省能源效应和能源替代效应,有利于缓和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92.
刘少佳    任志远    杨文艳      周忠学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4-19,24
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DEM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等基础数据,通过RS和GIS技术,结合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西安都市圈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做定量估算分析。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2025年的土壤侵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从时间特征上来看,西安都市圈土壤侵蚀呈减小趋势;从空间特征来看,北部和南部区域土壤侵蚀比较严重,中心区域相对较轻。(2)2000—2010年,各类土壤侵蚀类型面积主要趋于由较高转向较低等级侵蚀类型,说明西安都市圈土壤侵蚀强度呈减小趋势。(3)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15—2025年,微度侵蚀面积在逐年增加,轻度及以上类型的面积逐年减少,整体呈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3.
根据长江荆州段水质污染特性,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2010-2014年长江荆州段的城南、柳林洲、虾子沟、北门口、三矶头、长江新堤共计6个监测站点的氨氮(NH4+-N)和总磷(TP)水质参数变化趋势,探究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的NH4+-N和TP在城南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在长江新堤呈显著上升趋势,柳林洲的NH4+-N也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他监测站点的NH4+-N和TP无明显升降趋势。呈下降、上升和无明显升降趋势的河长分别占总评价河长的2.8%、38.2%和59.0%,整体看长江荆州段近5年水质无明显升降趋势;NH4+-N和TP的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城南至柳林洲呈下降趋势,柳林洲至虾子沟呈上升趋势,虾子沟至北门口呈下降趋势,从北门口向下至三矶头和长江新堤则又呈上升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长江荆州段虾子沟水域;上游来水水质及本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非点源是造成长江荆州段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应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积极推进长江沿岸及入江河流水土保持工作,减少点面源污染,促进长江荆州段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同时强化氮、磷污染高值区虾子沟水域的排污口及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994.
为加强对高原河流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的了解,对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调查其资源现状和季节变化,并探究浮游生物的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于2008年10月(秋季)、12月(冬季)和2009年3月(春季)、8月(夏季)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谢通门江段选取4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资源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74属、107种,以硅藻门最多(31属、63种),其次为绿藻门(22属、23种)和蓝藻门(22属、23种),黄藻门(22属、23种)、裸藻门(22属、23种)和金藻门(22属、23种)较少。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分别为7.758×105个/L 和3.402 mg/L;夏季最低,分别为2.088×105个/L和1.281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门、47属、54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居多,罕见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分别为526.5 个/L和0.055 mg/L;冬季最低,分别为125.1 个/L和0.004 mg/L。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浮游生物的种类数和现存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与透明度和水温等环境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995.
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到技术合作阶段再到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工作内容差别很大。作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负责人,示范中心项目专家组组长必须在不同阶段适应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使示范中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96.
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生命史与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命史征及形态特征,首次对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周年生长与繁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株高、叶片、气囊和生殖托等16个相关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铜藻生命史内生物学结构的发生情况,可将铜藻在全年中的生长情况分为以下4个阶段:(1)幼苗期,在7—8月的幼苗期藻体仅由枝干、侧枝及叶片构成,期间植株以1.52 mm/d的速率生长;(2)成藻期,8月至翌年4月的成藻期植株分别在9、11及翌年4月出现气囊、次侧枝以及生殖托,铜藻的生物学结构得到完善,期间植株以2.01 mm/d的速率生长;(3)繁殖期,4月生殖托的出现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而5月卵子的集中散放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的“顶点”,期间植株以3.80 mm/d的速率生长;(4)衰老和凋亡期,在5—6月的衰老及凋亡期植株不断老化并伴随着生物结构的解体,由于少数未成熟个体的补充而使得植株达到0.99 mm/d的生长速率。在所检测的16个生物学参数中,铜藻的株高、个体生物量和主侧枝长度等10个参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动(P <0.005),马尾藻属中的这类暖温性物种展现出其介于热带物种和冷温性物种之间的物候学行为。个体内和个体间连续特征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在10种铜藻形态学参数中主侧枝长度的稳定性最低(Ed=95),是最适宜用于种类鉴定工作的参数,这为马尾藻属种类的形态学研究及种类鉴定等工作中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积雪覆盖下的季节性冻土对融雪水出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12-2013年融雪期实测逐日积雪、冻土数据,分析季节性冻土的水热状体对融雪水出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2年融雪期30 cm以上季节性冻土的冻融变化经历了稳定冻结期、冻融交替变化期、无冻期3个阶段,其中10 cm季节性冻土稳定冻结期、无冻期分别占融雪期50%和40%.②以2012年、2013年融雪期起始积雪厚度分别为18 cm和30 cm为例,有季节性冻土存在条件下融雪水出流时间比没有季节性冻土存在提前2d.③不同深度土壤日积温与融雪水出流量均呈负相关,且土壤剖面10 cm以上负相关性最大(R2=0.825).④季节性冻土延缓了土壤液态水含量的增加速度,使融雪水最大出流提前到来.  相似文献   
998.
新疆南部农田裸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06-28-2013-01-08在新疆焉耆盆地设置农田裸土桶装培养试验,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监测地表温度和土壤呼吸地表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试验包括3个处理:原土、含1.25%和2.5%玉米秸秆的混合土.结果表明:①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特征均呈单峰型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2:00-16:00,最低值在5:00-7:00.②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其中,在夏季有2个峰值:出现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3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在夏季均不显著(P>0.05),在秋季均呈极显著相关(R2>0.90,P<0.01),在冬季均呈显著相关(R2 >0.40,P<0.05).夏季和冬季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用Q10值表示)分别为1.21 ~1.52和1.65 ~2.25.  相似文献   
999.
12个苜蓿品种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晚秋和早春时期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动态,以期为当地紫花苜蓿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国内外12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在晚秋和早春时期根部可溶性糖、还原糖、总糖和淀粉含量,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抗寒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季不同苜蓿品种根部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总糖含量以及可溶性糖/淀粉值差异显著(P0.05),淀粉含量在秋季差异显著(P0.05),春季差异不显著(P0.05)。从晚秋至翌年早春,不同苜蓿品种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幅度差异较大,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率为8.71%~41.43%,淀粉下降率为51.21%~79.37%,还原糖下降率为17.47%~56.16%,总糖下降率为26.10%~48.78%。聚类分析可将12个苜蓿品种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根部低淀粉含量类,包含M1和M8号二个品种,淀粉含量低于3.0%;第二类为根部高淀粉含量类,包含M3、M4、M6、M7和M11号五个品种,淀粉含量在3.91%~4.82%之间;第三类为根部高可溶性糖含量类,包括M2、M5、M9、M10、M12五个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在8.0%以上,淀粉含量在3.0%~4.0%之间。  相似文献   
1000.
Root functional traits (RFT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nutrient cycling processes. However, seasonal variation of RFTs and their potential changes in root foraging pattern have been almost ignored in field studies. In this work, below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BNPP, g m?2), root length density (RLD, km m?2), specific root length (SRL, m g?1), root N concentration and C/N ratio in defoliated grass‐clover swards of different sward ages and receiving different cattle slurry levels were investigated for 2 years. All measured RFTs showed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in general, seasonal variation was most marked between primary growth period (until heading stage of perennial ryegrass) and subsequent regrowth periods following defoliation; meanwhile, the rooting pattern also differed. These phenomena were not affected by current management or sward composition, but were correlated with plant C availability. Daily BNPP and RLD rates varied 7‐ to 8‐fold in the growing season. Moreover, BNPP and RLD were asynchronous due to seasonal variation in SRL. Rooting patter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hoot phenology are discussed. We conclude that root functional traits vary with season; thus, roots which develop in different seasons may be involved in belowground nutrient cycling processes with different turnover characteristics; trade‐off among traits may also involve temporal variation. Root‐C related investigations in grass‐clover swards should include root mass sampling rather than use of root length observations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