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331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第一法对10种含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中成药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有2个厂家的2种中成药的二氧化硫超标,合格率为86.7%。  相似文献   
2.
贝母属植物是中国中药材的宝库,由于形态上难以区分,在民间应用、临床应用和中药市场中还存在混淆应用、以次充好的现象,急需开发基于新型分子标记位点的精准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多重序列比对、SNP筛选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贝母属15种植物28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母属叶绿体基因组DNA同源性达97.22%,通过分析共发现SNP位点5879个,其中川贝母类鉴别候选位点71个,川贝母鉴别候选位点4个,瓦布贝母鉴别候选位点37个,太白贝母鉴别候选位点147个,浙贝母鉴别候选位点91个,湖北贝母鉴别候选位点271个,平贝母鉴别候选位点1393个,伊贝母鉴别候选位点89个。本研究还对SNP位点在精准鉴定、精确定量应用方面进行了讨论,可为川贝母中药资源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陈文年  张轩波  卿东红  张林  刘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93-10795,10824
[目的]探讨融雪时间对川贝母生长和物候的影响。[方法]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高山雪床,在积雪早融部位与积雪晚融部位之间进行川贝母移植试验,观察川贝母的个体特征和物候的变化。[结果]川贝母的株高、单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在早融与晚融部位之间有显著的差异,且晚融部位的值要大于早融部位的值;融雪时间对川贝母早期和中期物候阶段(如开始生长期、始花期)有影响,而对后期特别是晚期的物候阶段(如植株枯黄期)影响很小。[结论]积雪晚融的环境更有利于川贝母的生长,在人工种植中应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4.
太白贝母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太白贝母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及蕴藏量情况,为太白贝母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样方调查、产地走访调查等方法。[结果]太白贝母的野生资源极少,蕴藏量仅为920.7 kg;栽培太白贝母主产陕西省和重庆市,面积约26.7 hm2,处于种源扩繁阶段。[结论]应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太白贝母资源,以保证太白贝母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对浙贝母三种抗逆性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经济价值,而种植中冷害是其生长的一大危害.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将培养于不同温度梯度下的浙贝母植株在常温下恢复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叶片中POD、CAT、SOD 3种抗逆性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浙贝母中3种抗逆性酶的活性因受到温度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恢复7 d与14 d后所测得的3种抗逆性酶的活性也具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符合温度骤变跨度越大、浙贝母恢复越差这一现象;也说明浙贝母自身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恢复性,但温度骤变对其生理代谢有危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培养基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光照条件对平贝母愈伤组织增殖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和B5培养基中,愈伤组织鲜重达最高值,但干重和鳞茎数在№培养基显著好于B5培养基,White,LS和N6培养基不适合于平贝母愈伤组织的培养.通过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发现在MS培养基中附加NAA 4.0 mg/L、NAA 2.0 mg/L BA 0.5 mg/L和2,4-D 2.0 mg/L BA 0.5 mg,/L的3个处理对愈伤组织生长效果较好.光照对愈伤组织增殖和生长有影响,在光暗交替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增殖快,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7.
Xu J  Liu C  Guo P  Guo Y  Jin DQ  Song X  Sun Z  Gui L  Ma Y 《Fitoterapia》2011,82(5):772-776
By bio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two labdane diterpenes (1 and 2)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bulbs of Fritillaria ebeiensis.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6α,7β-dihydroxy-labda-8(17),12(E),14-triene (1) and 6-oxo-2α-hydroxy-labda-7,12(E), 14-triene (2),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data analysis (IR, ESI-MS, HR-ESI-MS, 1D and 2D NMR). Both of the isolates showe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MPP+-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 in human dopaminergic neuroblastoma SH-SY5Y cells.  相似文献   
8.
9.
为了研究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抗菌活性和挥发性成分,以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滤纸片法测试对11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供试菌的MIC值;运用GC-MS鉴定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外标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溶藻弧菌、鲍曼不动杆菌有中度敏感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2.37、5.93、11.86 mg·mL-1;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抑菌活性与贝母素乙的抑菌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贝母素乙不是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主要发挥抑菌活性的成分;从乙酸乙酯组分中共鉴定出16个挥发性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脂肪烃(4.55%)、脂肪酸(24.07%)、含氮生物碱(23.02%);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贝母素乙的含量为(16.19±0.16) mg·g-1,加标回收率为96.58%,相对标准偏差为3.98%。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优良抑菌活性和抑菌广谱性,为开发优质植物来源的新型天然抗生素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黎开强  吴卫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224-4229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川产贝母的染色体数目,并分析其染色体核型,以探讨其进化趋势和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川产7种、2变种共10个居群贝母属(Fritillaria L.)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4条,核型公式如下: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2n=24=2m+2sm+10st+10t;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2n=24=2m+2sm+10st+10t(SAT);暗紫贝母(折多山居群,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2n=24=4m+6st+14t(SAT);暗紫贝母(茂县居群)2n=24=2m+2sm+10st+10t(SAT);瓦布贝母(Fritillaria wabunesis S.Y.TangS.C.Yueh)2n=24=2m+2sm+8st+12t(SAT);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Batal.)2n=24=2m+2sm+6st+14t(SAT);湖北贝母(F.hupehesis HsiaoK.C.Hsia)2n=24=2m+2sm+12st+8t(SAT);康定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2n=24=4m+12st+8t(2SAT);长腺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 var.longinectarea S.Y.TangS.C.Yueh)2n=24=4m+8st+12t(SAT);短丝贝母(F.dajinensis S.C.Chen)2n=24=4m+6st+14t。其中6种(变种)染色体核型为首次报道。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认为该属染色体核型向对称性减弱的方向发展,推测系统演化上该地理分布的贝母属植物比较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